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食品舆情:“谣盐”再引关注 “一根头发赔千元”依法维权获赞誉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24

8月底,“国产食盐含有亚铁氰化钾,有毒”谣言再现,各方积极辟谣,澄清亚铁氰化钾是安全性有保障的食盐抗结剂。浙江一男子就餐在面条中吃出头发丝,维权获赔千元引发舆论热议,网民点赞“教科书式维权”。桂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上百名学术会议参会人士在当地一酒店就餐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受到舆论关注。

“谣盐”再现 舆论关注如何破解谣言“多次重现”难题

近日,“国产食盐含有亚铁氰化钾,食用会对人体的肝脏、肾脏造成危害”的传闻再次引发舆论争议。

8月27日,全国盐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就自媒体传播“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危害消费者这一问题作出了特别说明。说明称,目前我国制盐行业在食盐中添加的“亚铁氰化钾”是严格按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规定执行的,希望广大消费者放心食用。国外诸多国家均允许使用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作为食盐抗结剂,将亚铁氰化钾(亚铁氰化钠)作为食盐抗结剂的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舆论观点:破解“谣盐”各方应更积极主动

类似谣言已多次出现,可能涉及炒作。《潇湘晨报》报道称,针对有关食盐抗结剂“亚铁氰化钾”安全性的质疑,2009年卫生部已做出过回应。2012年、2017年6月、2018年2月等时间点都有“食盐里亚铁氰化钾有毒”这类文章。相关专家认为,谣言背后可能涉及商业操作,是概念炒作,消费者要小心“被营销”。

破解有毒“谣盐”的传播,有关部门,特别是盐业公司应更积极主动。《钱江晚报》评论称,食品谣言之所以能广为流传,是利用了人们的“健康焦虑”和“宁可信其有”的心理。如今伪科学谣言的“水平”越来越高,要打败谣言必须要以更生动详实的手段反其道而制之。有关部门,特别是盐业公司在谣言应对上的举措不够灵活,可适当借鉴一些自媒体的辟谣方法,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深入浅出地告诉读者。

有网民认为,个别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而传谣的做法“毫无节操”,呼吁应依法取缔违规自媒体。另有网民借此表态支持减少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希望市面上有更多无添加剂的食盐产品供选择。

舆情点评:谣言越来越“专业” 各方辟谣应形成合力

“谣盐”屡见不鲜,权威声音往往是辟谣的“中坚力量”。中央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及中国食品辟谣联盟等组织均已多次展开深入调查,辟谣“食盐有毒”,盐标委等部门也多次发布相关声明,指明事实真相。自媒体平台虽是谣言的多发地带,但本身也有一定的自净能力,部分科研人员通过其公众号普及科学知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谣言的传播。但谣言本身具有迷惑性,此次自媒体平台重现的“食盐有毒”传闻中,“协和毕业的博士”等身份标识及相关的种种专业术语,使得谣言看起来更为“可靠”,促使部分公众未经思考就轻信谣言,不去追问细节,谣言短时间内得以迅速传播。

在谣言越来越“专业”的当下,仅靠有关部门简单声明辟谣、自媒体“大V”发文科普,双方“各说各话”在抵御谣言危害上已显得缺乏效益。如何形成合力,畅通科学传播渠道,有效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培育网民理性,从根本上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政府、企业、媒体及行业专家各方仍在积极探索。8月底,由中央网信办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主办、新华网承办的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正式上线,辟谣工作正逐渐进入常态化、专业化的新阶段。

面条吃出头发获赔千元 依法维权获民众赞誉

7月2日,浙江宁波小伙周强在一份售价16元的牛肉面里吃出了比面还长的头发丝,希望获得店方道歉,但面馆经理和服务员态度恶劣毫无歉意。周强随即现场拍照取证并拨打12315投诉,经过调解,面馆经理仅同意退一赔一。四天后双方再次沟通无果,周强对面馆提起了诉讼。7月11日双方诉前调解失败;8月15日此案正式开庭,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第148条规定,面馆退一赔千,周强获赔1016元。

舆论观点:较真不等于矫情 这个时候真的需要较个真

维权经历被发布后,网民认为这是“教科书式维权”,纷纷为周强和法院的公正负责点赞。相似经历也引起广大消费者的共鸣。许多网民表示自己也遇到类似情况,但基本选择息事宁人,不会给自己“找麻烦”,和商家“对簿公堂”。不少网民觉得很惊讶:“这么小的事情,法院居然会受理”。有部分网民认为“走法律程序费时费力”、“恐怕打官司的诉讼费比赔偿款都要多”。

现实中选择维护自身权益的消费者仍然是少数。如《北京青年报》评论说“退一赔千成为稀奇事,不是因为那位网民太牛,而是因为我们普遍太软弱”。大部分消费者法律意识薄弱所以变相纵容了侵权行为。一碗面钱虽是小事,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理应得到维护。

舆情点评:一发赔千元不稀奇 维权贵在依法较真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焦点,“面条吃出头发”事件具有极强的贴近性,民众的“共情”“共鸣”感推动了事件关注度,问题解决顺利还获得了“意想不到”的赔偿,使民众产生了极强的心理舒适感,“理性维权”的成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维权意识和底气。

食品问题无小事,从舆论中可以看出,当下食品卫生“小问题”依然频发,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商家食品卫生的监督,从源头避免消费者合法权益受侵犯。另外,消费者索赔虽然有法可依,但民众对法律法规和司法程序的陌生、维权意识薄弱使得消费者索赔仍然是件“稀奇事”。减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保障消费者维权渠道畅通且高效仍任重道远。有关部门还需着重进行普法宣传,让更多的民众知法懂法用法,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学术会议期间上百人食物中毒 舆论呼吁严查涉事酒店

8月26日,桂林帝禾国际大酒店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在当地参与第二十一届中国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第十一届全国几何设计与计算联合学术会议的多名专家学者在酒店晚宴后出现食物中毒症状,有100多人分别被送往桂林市多家医院就诊。桂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9月1日通报,这是一起因食用受沙门氏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公安机关已于8月29日依法对酒店3名相关责任人员进行行政拘留。

舆论观点:食物中毒成因受关注 涉事酒店推责遭批评

26日,陆续有食物中毒患者在微博、知乎等自媒体平台曝光遭遇,呼吁舆论关注,“上百人患病就医”“老人、小孩病危”“孕妇被劝流产”“调查迟迟不见结果”等言论击中舆论痛点,舆情热度在自媒体平台迅速上升。事件调查进展及食物中毒患者情况的相关信息成为公众聚焦热点。

酒店方未在第一时间担责遭受舆论批评。部分参会人员出现食物中毒症状的当晚,酒店拒绝帮助解决,在相关信息流传至网上后,又发布“严正声明”否认酒店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随后酒店致参会人员的道歉信,又被指责缺乏诚意。8月31日,学术会议主办方中国计算机学会声明要求酒店必须道歉赔偿。涉事酒店一系列举动遭受网民抨击,认为其“封锁消息,逃避责任”,指责酒店“差点毁了中国计算机制图的半壁江山”。

个别网民指责会议是“变相旅游”,引发争论。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后,与会人员的遭遇获得了舆论同情,但也有个别网民指责会议是“变相旅游”。该部分言论遭受了不少网民及业内人士、参会专家的回击,呼吁给予奋斗在科研一线的工作者起码的尊重。有网民称,“键盘侠”们不能一边念着“将军孤坟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一边对在旅游区开个学术研讨会还指手画脚地酸。

舆情点评:监管迅速响应稳定舆情事态 酒店不当举措损害企业声誉

当地有关部门迅速应对,高层级响应,及时公布事件成因为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积极展开食物中毒患者救治行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舆情态势,遏制了不实信息在自媒体平台的传播。

虽然涉事酒店表态愿承担责任,但有网民曝光了酒店发布的道歉信“不真诚”、事件初期拒绝救助等行为,导致酒店遭舆论批评其在“推卸责任”。酒店在此次事件中的不当举措,不仅给自身带来了声誉损失,同时也损害了桂林市旅游景区的整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