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食品舆情:舆论呼吁“外卖差评权” 第四届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获关注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57

近日,长沙市民余晓英点外卖给了商家差评,丈夫被打进重症监护室。该事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哗然。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烧烤店已从外卖平台下架。这起引发食客愤怒与恐慌的恶性事件表明,保护好消费者的“差评权”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9月22日,第四届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在沈阳市举办。第四届研讨会延续了过往三届对当下乳品热点话题的关注,中荷两国针对“乳企注册与产业健康”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为提高两国乳业安全出谋划策,获得了舆论的高度认可。

9月18日,网曝喜茶的背后“赢家”是黄牛,黄牛利润率超60%,保守估计,这个群体在2017年的喜茶热里收获上百万元,这也是网红零售商业的缩影。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商品稀缺性所引发的“排队经济”背后深深的套路已被揭开,“网红店铺还能走多远”引起质疑。

9月19日,为防止过期食品、回收食品回流市场,以月饼食品为开端,北京市试点实施“节令食品日报制度”。“节令食品日报制度”赢得舆论广泛认可,舆论指出该制度值得推广,并充满期待。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点评还是“点命”,食客还敢给商家差评吗?

近日,长沙市民余晓英通过外卖平台,在一家烧烤店点了几份外卖,因为嫌外卖不好吃,她在外卖平台上给了店家差评。之后,七八个年轻人带着铁棍找到了她,并将她和丈夫打伤,余晓英的丈夫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目前,警方已介入调查,烧烤店已从外卖平台下架。

舆论观点:保护消费者差评权刻不容缓

“外卖差评”事件,引发舆论轩然大波。东方网认为差评权是消费者行使监督权的具体体现,也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关键,保护好消费者的差评权,已成一个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长城微评认为说到底,竞争是要靠质量的。质量好,服务优,口口相传,回头客不断,新客源比肩,何愁生意不兴隆?做生意确实要争一口气,但此气非彼气。要有干好的志气,而不是意气用事。

网友普遍表示震惊和愤怒。部分网友认为这哪里是商家,分明就是黑社会。另有网友感慨称曾经给差评,被商家电话、短信威胁,点评是个高危活。也有“外卖商家网友”称自己店铺都曾会收到差评,他们一般会与顾客协商、沟通,这种极端现象,还是少见。

舆情点评:谁来守护食客的差评权?

虽然网络外卖为餐饮业增添了活力,给食客们带来了方便,但是方便背后的种种隐患令人担忧。外卖食品安全问题还未走远,外卖“差评权”舆情又接踵而至。9月1日起实施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曾引发舆论热议。监管部门是否应该考虑把“差评权”及时纳入《外卖配送服务规范》,填补现有空白,用行业规范来守护食客的“差评权”,同时建立更具普遍约束力和强制力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此外,电商平台如何保护好食客隐私,让食客敢于做出客观、公正的点评都值得深思。

2.第四届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召开 乳品安全问题受关注

9月22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荷兰乳业协会携手主办的第四届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在辽宁省沈阳市举办。此次会议以“乳企注册与产业健康”为主题,对中荷两国在乳品产业链安全管理与科研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相关代表共同探讨了中荷乳业的未来发展。与会专家指出,面对不断增长的乳品贸易和社会各界对于乳品质量安全的高要求,今后我国进口乳品检验监管在政策导向上将重点突出风险分析、全过程监管、食品安全国际共治等方面。

舆论观点:中荷持续交流 助推乳品安全

第四届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相关情况获得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消费日报网、和讯网等中央媒体、重点媒体的报道。媒体聚焦第四届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荷兰皇家菲仕兰中国高级副总裁杨国超等人的致辞,并对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姜毓君的深度报告“婴幼儿配方乳粉配方注册及其与监管的衔接”、国家食药总局《食品安全法》修订专家张守文教授报告“中国政府在乳制品行业大力推行生产规范体系检查制度”、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陈颖研究员报告“中国乳制品进口政策及展望”以及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兽医和植物检疫农业参赞Henk Stigter的报告“荷兰乳业之法规标准与监管制度”等进行了相关解读。媒体同时指出,荷兰乳业优势在于将安全防线前移,视奶农为战略联合体,并引用专家观点表示“中国乳业的安全水平已提升到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安全永远在路上”“监管工作的重点之一:政府监管部门和进口乳企通力合作,实现食品安全国际共治”。

舆情点评:探讨会聚焦当下舆论热点 宣传方式尚有挖掘空间

举办了四年的中荷乳品产业链安全研讨会,已经成为中外交流乳制品安全监管问题的重要标杆。四届研讨会分别涉及到“共筑乳业中国梦”“保障安全、开拓乳品营养化与功能化的未来”“中荷乳业的丝绸之路”“乳企注册与产业健康”话题,与当时的舆论关注点相契合。中荷两国专家相互交流,为提高两国乳业安全出谋划策,也获得了舆论的高度认可。

中央媒体和重点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对于推动各界重新审视中国当前乳制品安全现状提供了契机,中国乳品安全的提升以及未来监管的加强更是备受舆论期待。而从相关话题的宣传内容和方式来看,研讨会内容的概述占据了主流,挖掘研讨会讨论话题的宣传角度和深度,并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也可以纳入往后研讨会宣传形式的考量中,以充分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3.喜茶热背后赢家:黄牛利润率超60% “排队经济”阴霾再起

9月18日,网曝喜茶的背后“赢家”是黄牛,黄牛利润率超60%。“喜茶”再次被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屋漏偏逢连阴雨,9月20日,“喜茶”代购引发全武行,“黄牛”因寻衅滋事获刑,又一次触碰了舆论的敏感神经。“排队经济”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其背后的负面隐患不容忽视。

舆论观点: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套路走得真

“喜茶热背后赢家:黄牛利润率超60%”曝光后,很快登上微博热搜。新华社新媒体专线认为,良好的营销手段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巨大的客流量,但是难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新蓝网暗含讽刺的表示,奶茶店突然就火了,排队7小时,网红经济检测的是智商?

部分网友表示喜茶虽然排队火爆,但是没有喝过,以后也不打算去尝试了。同时有些网友表示买喜茶的时候碰到好多黄牛,现在黄牛真是涉猎广泛,什么行业都插一手,而且真的太赚了。也有网友表示喜茶投资方IDG资本融资了几个亿,不缺钱,只开直营店,靠饥饿营销推广品牌。

舆情点评:“走心”让一切套路回归本真

几个月前,喜茶和鲍师傅等网红店曾被爆出请黄牛排队,以制造生意火爆的假象。当时面对这些爆料,喜茶和鲍师傅都矢口否认了。现在,“黄牛实锤”指向喜茶,网红店铺们是否应该放慢脚步,等一等消费者了。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套路玩的深,消费者忠诚度低也注定了可以“爆红”却不能“长红”。在市场的大浪淘沙里,能抓住消费者的心只有产品质量,网红店铺应该从做表面文章转向构建品牌的核心价值,少一点套路,多一点真诚,“物有所值”才是食品最闪耀的“名片”。

4.北京试点节令食品日报制度 创新监管获点赞

中秋将至,北京市食药监局宣布试点实施节令食品“日报制度”,自月饼生产之日起,生产企业每日向当地食药监管部门报告月饼产量、销量、销售去向、退货量、销毁量等信息。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用制度保护舌尖上的安全,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应是民心所向。

舆论观点:试点“节令食品日报制度”为安全过节加“防护锁”

“北京节令食品日报制度”消息一出,随即引发媒体争相报道。《湖南日报》认为这考验着企业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指数,也是对企业良知的“开卷考试”,理当推广。东南网认为此举值得点赞,该制度既为广大市民营造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也给食品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

网友为“北京节令食品日报制度”点赞,部分网友称终于可以放心的吃月饼了。同时有部分网友对相关制度的落实表示担忧,毕竟一些企业特别擅长“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舆情点评:食品监管需创新 试点先行理当点赞

中秋节临近,舌尖上的月饼渐成焦点。《月饼》新国标已实施两年,陈年月饼冒充新货、月饼质保造假、月饼口味造假等问题仍受舆论诟病。北京试点节令食品日报制度无疑为安全过节加“防护锁”,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的“飞行检查”模式,给食品生产企业敲响了警钟。

灵活的、创新的监管制度理当推广,监管机构、企业都应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让创新的制度守护食品安全。监管机构要对企业提交的数据多加甄别,谨防个别企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空子,弄虚作假。对于企业应该如实上报,不要投机取巧,频繁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严重挫伤了消费者信心,假如食品行业陷入“塔西佗陷阱”,最终伤害到的是企业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