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能源舆情:12部委共推煤企兼并重组 输配电价改革全面完成引多方关注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479

日前,12部委出台意见,共推煤企兼并重组,2018年煤炭行业有望迎来重组潮;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下发三份文件,输配电价改革全面完成引多方关注;液化天然气价格一个月经历大起大落,天然气市场回归正常。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周期:2018.1.1-1.7,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12部委共推煤企兼并重组 多个亿吨级煤企有望诞生

1月5日,发改委、能源局、环保部等12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的意见》。《意见》称,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到2020年底,争取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亿吨级特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发展和培育一批现代化煤炭企业集团。《意见》提出,支持发展煤电联营,支持煤炭与煤化工企业、其他关联产业企业兼并重组,通过兼并重组推动过剩产能退出、加快“僵尸企业”处置等。

此外,《意见》还表示,对符合条件的兼并重组主体企业,鼓励其通过资本市场和其他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对具备重组价值的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并按照依法合规、平等协商的原则,与被兼并重组企业债权人确定债务承接的具体办法。

【舆论观点】

近年来,国家大力实施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煤炭去产能工作,推动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此次《意见》的发布,对煤炭行业去产能,甚至对整个煤炭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成为近期能源行业内的热点事件,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对《意见》出台的目的进行了解读。《每日经济新闻》援引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咨询中心工程师成功的观点指出,在去产能过程中,大量不符合国家安全、环保、质量和技术等要求的煤矿有序退出,进一步推进了煤炭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但煤炭行业仍然存在结构不合理、生产集中度较低、转型升级相对缓慢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次发文旨在进一步提升煤炭行业生产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煤炭行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对《意见》的出台将产生的积极影响进行解读。《经济日报》援引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有关负责人的观点表示,通过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可有效推动过剩产能退出,推进技术进步和升级,实现煤炭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煤矿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加快“僵尸企业”处置,实现煤炭产业的优化布局。《上海证券报》援引广发期货煤炭行业研究员邓舜的观点表示,《意见》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之间实施兼并重组,支持发展煤电联营,支持煤炭与煤化工企业兼并重组等,将更有利于煤炭上下游之间的利润合理分配,和行业的健康发展。《证券日报》援引中宇资讯煤炭行业分析师徐时楠的观点表示,煤炭市场兼并,能够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煤炭和下游产业长期矛盾,使产业链关系变成和谐发展,整合产业资源,具备很多的优势。

此外,媒体和业内专家均认为2018年有望迎来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潘汉翔的观点认为,煤企与煤企之间、煤企与电企之间的兼并重组已有成功案例,2018年或将迎来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潮。《经济参考报》援引业内人士观点表示,大型煤炭兼并重组尤其是跨区域兼并重组并不是第一次提出,但因为涉及到地区之间、央企和省企之间的管理体制、利益分配、人员债务等诸多问题,难度比较大,推进缓慢,而此次《意见》的发布将打破这些梗阻,2018年或将迎来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潮。

【分析研判】

出于环保等多方面考虑,我国正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过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占据首位。近年来,为了压减煤炭产能,优化能源结构,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出台多部政策、意见。此次《意见》的出台,正是此前政策、意见的延续,旨在促进煤炭供给侧改革向更层次进发。由于此次《意见》的出台,影响深远,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国内主流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其中,《经济日报》《证券日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参考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意见》的总体内容进行介绍的同时,分别从《意见》出台的现实考量,《意见》将带来的后续影响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特别预测2018年煤炭兼并重组将掀新高潮。

去年年底,国家能源集团的成立标志着原神华集团和原国电集团完成重组。这一标志性的事件,为煤炭行业的兼并重组,以及煤电联营开了一个好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可以预见,在《意见》的助推下,2018年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将会明显加速,将不时有重大消息引发热议。随着煤炭行业兼并重组不断推进,有分析认为,到2025年,我国煤炭行业将形成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先进产能为主体的煤炭供给新格局。

“两办法一意见”出台 输配电价改革全面完成引多方关注

为纵深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建立规则明晰、水平合理、监管有力、科学透明的输配电价体系,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区域电网输电价格定价办法(试行)》《跨省跨区专项工程输电价格定价办法(试行)》和《关于制定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配电价格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两办法一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两办法一意见”的出台,是建立输配电价监管体系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制定相关价格水平的基本规则,是实现政府对垄断行业有效监管的重要基础。将有利于促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有利于促进清洁能源在更大范围内消纳,有利于促进东、西部电网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地方电网和增量配电网的健康发展。

【舆论观点】

《每日经济新闻》等媒体发文称,“两办法一意见”的出台,为省级输配电价改格奠定了基础。文章援引行业专家观点称,由于各地区存在差异,跨省和区域的输电价格改革仍然存在一定难度。不过,此前省级输配电改的完成,已经积累了大量核定经验与基础,跨省输电价改革推进的把握较大。

此外,众多媒体聚焦“两办法一意见”是否有利于降低用电成本。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两办法一意见”规定,区域电网输电价格,在按“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核准准许收入后,按两部制电价形式确定。以两部制清晰核定价格,有助于进一步降低用电成本。但微信公众号“能源圈”提出不同观点称,在供过于求形势下,发电企业通过竞争机制销售电量,确实可以起到降低电价的效果;但电力市场化后,电价是升是降,主要取决于成本变化、供求规律和竞争情况。

《证券日报》发文就2018年电改方向进行预测。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表示,2018年电力体制改革将会继续围绕直供电和输配分离开展,重点解决光伏、风能等新能源电力上网及定价问题,值得期待的是电价改革将会取得积极进展,弃风弃光弃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分析研判】

近几年,无论是能源行业、国家部委还是广大群众,输配电价改革一直是关注焦点。此次“两办法一意见”一经公布,国内主流媒体纷纷刊发报道。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经济网等央媒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两办法一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跨省跨区输电工程、区域电网、省级电网、地方电网、增量配电网的全环节输配电价格监管制度框架,输配电价改革也成为电力体制改革领域首个全面完成的专项改革。

LNG价格一周跌逾三成 天然气市场回归正常

一个月之内,国内液化天然气(LNG)价格经历了一轮迅速攀升然后快速回落的行情。LNG价格从2017年9月底连涨三个月,2017年12月22日陕西、内蒙古、山东、江苏多地出厂价飙至1万元/吨以上,涨幅超过100%。此后,LNG价格连续处于下跌通道,2018年1月4日市场报价回落至5500元/吨,跌幅超过33%。

【舆论观点】

对于LNG价格近一个月内急涨急跌的现象,媒体用了“如过山车般”、“实属罕见”等词语形容。《上海证券报》提到,部分企业在天然气供应短缺时,投机炒作、哄抬价格,造成LNG价格出现不寻常的暴涨。国家发改委及时出手干预,召开企业提醒告诫会,严打市场乱象。主管部门的发声对LNG市场价格的稳定功不可没。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刘毅军、对外经贸大学教授董秀成等专家表示,价格的回落意味着天然气供需状况的好转。从需求端来看,工业企业进入新年后的运行节奏发生变化,没有了年末冲指标的任务,用气量随之减少;从供应端来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在近期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天然气供应,也有效缓解了此前的供气压力。

尽管业内普遍认为近期天然气市场已趋于稳定,但也没有盲目乐观。《第一财经日报》提到,目前价格仍存遭遇极端天气、工业企业相继开工以及煤改气的持续推进等方面的考验。长期来看,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张玉清此前曾表示,未来全球LNG市场将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多位分析师也认为LNG价格仍有下降空间。

此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指出,LNG价格暴涨的背后,暴露出了天然气行业体制的一些弊端。报道同时援引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景春梅在一次会议上的发言提到,由于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没有到位,很多改革成本由下游企业承担,导致企业包袱越来越重,天然气行业体制的改革亟待推进。

【分析研判】

今冬的天然气市场动态是媒体持续关注点之一,此番LNG价格经历大起大落,引发《上海证券报》《第一财经日报》《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新京报》等主流媒体发文展开解读,并在网络上被广泛转载。媒体的大力传播,扩大了信息的接收范围,使更多关心居民用气的网民了解到目前天然气市场的形势,消除网民担心“断气”的不安心理。此外,多家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三桶油”保供的各种措施,在展现央企社会责任的同时,维护了企业形象,得到网民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