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能源舆情:六部委力推地热开发利用 中法核能合作加速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80

本周,发改委等六部门力推北方地热利用,地热开发有望取得爆发性高增长。新能源方面,马克龙访华牵线中法核能合作,引发中外媒体广泛关注。另外,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经历撞船、剧烈燃烧后沉没,造成污染;官方及权威媒体积极发声,实时通报溢油状况,回应舆论关切。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周期:1.8-1.14,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六部委力推地热开发利用 促进北方燃煤减量替代

1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促进北方采暖地区燃煤减量替代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要求按照“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方针,统筹运用相关政策,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北方采暖地区为重点,到2020年,浅层地热能在供热(冷)领域得到有效应用,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在替代民用散煤供热(冷)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区域供热(冷)用能结构得到优化,相关政策机制和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浅层地热能利用技术开发、咨询评价、关键设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营服务等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

此外,《通知》指出,鼓励相关地区创新投融资模式、供热体制和供热运营模式,进一步放开城镇供暖行业市场准入,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浅层地热能开发。鼓励投资主体发行绿色债券实施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鼓励金融机构、融资租赁企业创新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支持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舆论观点】

华北地区地热资源丰富,若加以充分利用,可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此次《通知》的发布,将对华北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受到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均认为《通知》的出台有望促使地热能产业快速发展。《经济参考报》援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多吉的观点表示,地热能产业将借此迎来发展春天。证券时报网援引了国金证券的观点表示,“天时、地利、人和”齐聚,地热资源开发有望掀起一轮热潮。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就《通知》的出台对地热能相关产业的积极影响进行了解读。《经济参考报》援引了业内人士的观点表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钻井技术和设备也必不可少,有望带动地热开发技术服务及核心装备供应商的业绩增长。《证券日报》援引了西部证券一位分析师的观点表示,多部门提出要加大优质清洁能源的利用,有利于稳定能源市场,稳定煤价。

此外,媒体和业内专家对地热资源相对传统能源的优势做了介绍。《每日经济新闻》援引了一位多年从事供暖行业的企业负责人的观点表示,一般而言,浅层地热能开发投资比煤炭供热初期投资要少。但如果分规模看,太小或者大型的项目初期投资优势不是很明显。此外,浅层地热能开发比燃气初期投资大,但是运营成本有很大优势。

【分析研判】

近年来,为改善环境问题,国家多措并举,大力压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煤炭使用。此外,由于“煤改气”等原因,天然气供应近期趋紧。专家预计,未来五年,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将一直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地热能作为一种洁净可再生能源,再次进入发改委等决策层的视野。事实上,自2017年以来,发改委、能源局等政府机构下发多个通知意见、旨在促进地热资源利用。此次《通知》的发布,作为此前一系列通知意见的延续,同样受到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其中,《经济日报》、《证券日报》、《每日经济新闻》、《经济参考报》、中国新闻网、证券时报网、中国证券网、第一财经网等媒体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通知》的总体内容进行介绍的同时,分别从《通知》出台将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地热能的禀赋优势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着重强调了地热能产业有望迎来发展热潮。

根据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初步估算,到2020年我国地热能利用量相比2015年增长2.5倍,到2020年地热实现替代标煤7210万吨。另据了解,截止2017年7月,雄县已建成地热供暖面积450万平方米,使得雄县成为华北第一个“无烟城”。可以预期,在《地热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的指引下,本次《通知》的助推下,以及雄安新区成功利用地热能供暖起到的表率作用下,地热开发有望取得爆发性高增长。

法国总统马克龙首次访华 中法核能合作加速

法国总统马克龙于1月8日至10日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马克龙首次访华与中方签署多份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文件,其中,中法在核能方面的合作最为亮眼。中法两国在北京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27条声明中,第13条专属核能领域合作;中法两国国家元首共同为广东台山核电站1号机组成为EPR全球首堆工程揭牌;此外,中核集团和法国新阿海珐集团签署相关协议备忘录,与法国法马通公司签署全球战略合作协议;中国广核集团与法国替代能源与原子能委员会签订了核研发技术领域合作协议;中法成立聚变联合研究中心、企业家委员会。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在11日上午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就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达成的经贸成果一事表示,中法企业签署了涉及核能、航天、养老、航空领域的商业协议,涉及金额约200亿美元。

【舆论观点】

从马克龙首次访华这一宏观层面来讲,媒体聚焦两个方面。

第一,媒体热议马克龙访华对中法关系走向的影响。《人民日报》发文《推动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行稳致远》中强调,强化两国经济联系和航空航天、核能等重要领域合作,增进教育和文化交流,共同谱写法中合作新篇章;新华社发文《开辟新时代中法关系新未来》称,中法合作是“历史与战略的选择、务实与创新的结合”,“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必将迎来崭新的美好未来”。光明日报总结外媒报道,得出“中法关系站上新起点”上的结论。

第二,媒体纷纷点评马克龙访华成果。央视网认为马克龙此次访华成果丰硕;中国新闻网认为,中法企业签署了涉及多领域的商业协议,充分显示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战略性和多样性。《经济参考报》以《如何看马克龙访华 经贸“成绩单”》为题,解析此次中法合作的长远意义,有力地回应了个别媒体“马克龙此次访华的经贸‘成绩单’成色不足”“大单‘缩水’”言论。

单从核电领域来讲,媒体聚焦三个方面。

第一,阐释中法核电合作关系的突破。新华网援引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崔洪建言论,认为中法核电合作走过了从“法方为主,中方为辅”到“中方为主,法方提供支持”,再到“共同设计、共同建造”三个阶段。中法核能合作关系正如中国广核集团董事长贺禹所说,“从‘师徒关系’走向对等的‘战略合作’。”

第二,业内人士认为中法核电合作既实现了“双赢”,又体现了中国核电实力的突飞猛进。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欧洲政治室主任赵晨提出,中国对核电的需求为法国核电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中国工程和技术人员则不断消化引进技术、积累实践经验,二者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周大地认为,中国核电技术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核电外交”换代升级,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科技、工业等综合实力的提升。

第三,媒体积极讨论中法核能合作的重要意义。其中,新华网称,中国台山核电站“后来居上”成全球EPR首堆工程,引发国人自豪感;《第一财经报》大胆预测中法合作核循环项建成后,后处理800吨的产能一年能解决相当于在运行的40台核电机组所产生的乏燃料。

【分析研判】

马克龙访华并与中国进行多项核能合作引发《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第一财经日报》等媒体报道,形成较高的传播声量。此外,法国《回声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外媒及《澳门日报》《星岛日报》《信报》等港澳媒体对中法核能合作也高度关注,使相关消息得到了多媒体、多途径、跨区域、高频次的传播。

此次中法核能合作不仅传递了中法两国友好合作、全面推进战略伙伴关系的信号,更将两国核能合作提上了新高度,也为广大民众做了一次核能知识宣传。马克龙此次访华拉开了中法在核能领域合作的序幕,未来,中法在核能领域各项协议的实现、核能领域合作的加深和推进、两国核电技术的重大突破,均可能成为引发媒体话题的“引爆点”。

“桑吉”轮燃爆 官方实时通报溢油状况回应关切

2018年1月6日20时许,载有约13.6万吨凝析油的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事故造成油船“桑吉”轮全船失火,船舶右倾,32名船员失联;散货船“长峰水晶”轮有破损,不危及船舶安全,21名船员被安全救起。事故发生后,“桑吉”轮处于漂浮状态,并持续燃烧,海面上有油污。

截至1月9日18时,海面未发现大面积溢油。

1月10日13时35分,“桑吉”轮船艏发生爆燃,影响灭火作业效果。

1月14日12时左右,“桑吉”轮再次发生爆燃,全船剧烈燃烧后,于16时45分沉没。“桑吉”轮的残留物和残油继续在海上燃烧,且形成了10平方公里的油污带。同时,伊朗当局证实,“桑吉”轮所有船员遇难。

1月15日10时许,海上大火熄灭,油污带面积扩散到约58平方公里。国家海洋局在通报中称,大量油污在周边海面燃烧,海洋生态环境受到一定影响。

【舆论观点】

自事故发生后,媒体对事件发展态势高度关注。一方面,30余名船员生死未卜,且现场环境十分危险,搜救工作的进展及搜救人员的安危成为媒体报道的重点,具体内容主要援引交通运输部、上海海上搜救中心等官方发布的消息。另一方面,因“桑吉”轮上载有大量凝析油,海洋生态环境所受的影响也是媒体的聚焦点之一,专业人士对解析油特性,及海洋生态环境实时状况的分析解读占据了大量篇幅。10日,交通运输部官网、新华社、央视在报道中提到“目前海面没有发现大面积溢油”,多家媒体在转载时,将此句设置了标题一部分。14日,“桑吉”轮发生燃爆,海上溢油面积迅速扩散,让事态严重性陡然加重。@央视新闻 发布微博称“‘桑吉’轮溢油情况严重 海上出现近10平方公里油污带”,相关内容被媒体迅速转载。界面新闻网关注到事故船距离中国海油东海春晓油气田钻井平台距离仅为90公里,对此采访到中海油内部人士获悉,事故目前对中海油东海油气钻井平台生产的影响不大,中海油尚未启动应急预案。

此外,财新网刊文《东海碰撞起火油轮仍在燃烧 事故调查已启动》,提到对碰撞事故责任的调查已经展开,经济责任也已有保险公司介入。

自媒体舆论场中,网民对现场人员的安危最为关心,相关微博的热门评论中,以祈祷人员平安、环境污染范围小的内容为主。同时,部分网民表示关注事故后续的责任追究及生态环境修复问题。

【分析研判】

1月7日,交通部在官网发布事故通报,立即引起媒体大量转载。随后,@人民网、@新华视点、@央视新闻、@头条新闻等官方微博集中发布快讯,使消息在自媒体渠道中也被迅速传播。自公布事故后,交通部官网以几乎每天一篇报道的高频率传达事故的最新进展。针对大众普遍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官方及权威媒体积极发声,实时通报溢油状况,并采访多位专家进行解读分析,增强说服力。除文字报道外,央视、新华社等媒体发布事故后的现场视频、航拍图片,使大众对事故现场情况有更加清晰、客观的了解。

目前,海上的大火均已被扑灭,事故现场的工作接近尾声,舆情热度较前期略有下降。据媒体报道,对该事故的责任仍在调查中,预计相关信息公布后,舆情热度将再次回升,引起舆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