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实施重组敲定,成为行业聚焦的热点话题。石油炼化方面,媒体聚焦十部委将联合开展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专项治理一事。天然气方面,三部门调整税收优惠政策,为天然气进口助力,受到业内广泛关注。本期热点话题详见下表。
监测 周期:1月29日-2月4日,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中核、中核建实施重组 重塑核电市场格局
1月31日,国务院国资委官网正式发文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至此,多次引发媒体猜测的“中核、中核建重组”的消息最终尘埃落定,相关消息迅速受到媒体高频次报道、转载、评议。
【舆论观点】
舆论观点主要集中于央企重组、两大核电央企合并的重要意义及对核电行业格局的影响三个方面。
第一,央企重组扎实推进,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成为央企重组典范。《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从央企重组的维度发文,认为中核建集团划入中核,央企重组“再下一城”,此次中核与中核建实施重组后,国资委监管企业户数调整至97家。《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等媒体高度评价两家央企重组,称“中核与中核建重组打响国企改革新年首炮”。中央企业研究院院长李锦表示,央企经历几次重组大潮,逐渐进入大央企时代。2018年可能是重组大年,央企重组可突出主业、做强主业,加快推进横向联合、纵向整合和专业化重组。《新京报》等媒体预测,央企重组将出现更多同行业合并,中核和中核建在2018年初实施重组,可以说是拉开了今年央企重组的序幕。
第二,中核与中核建强强联合,有利于提升核电行业竞争力。中国经济网认为,两大集团重组将“开启建设核工业强国新征程”,具体表现为:将有利于加大我国核工业资源力量整合力度,实现业务互补、优势互补,优化核工业结构布局,促进核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有利于集成两家集团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核工业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核电“走出去”;有利于推进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我国自主三代、四代核电技术,提升核电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推动核工业转型升级,实现安全发展、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业内多位专家表示,从核能技术研发、核电发展的角度看,中核集团与中核建两大集团打了多年的“配合”,合并为一家后核心竞争力将明显提升。东方财富网等金融类媒体则认为,两家央企重组,“行业再迎巨无霸”“中国神核”诞生。每经网则提出,“两核合并获国务院批准,整合加快助力海外扩张”。
第三,中核、中核建合并将重塑核电行业竞争格局。《北京商报》沿用《中国能源报》此前发文的观点,认为本次重组落定后,中核集团和国家电投两大核电企业都完成了外部强强联手,只剩中国广核集团还在单兵作战,核电产业将迎来“新三角”格局。《科技日报》总结多家媒体报道结论,称中核、中广核、国家电投“三足鼎立”的核电基本格局中,重组而成的“新中核”将占有更大的话语权。《证券日报》则提出,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中核,未来核电行业将迎来加速发展时期。据开源证券估算,我国在建核电机组尚有3000万千瓦左右装机缺口,在之前两年核电的审批开工相对较慢,未来3年核电有望放开审批,并提速建设。
【分析研判】
有关中核与中核建实施重组的传言由来已久。从2017年3月中核科技发布“中核集团正在筹划与中核建战略重组事宜”之后,两家企业重组的动态频繁受到媒体关注,“核电企业人事变动”“中核、中核建宣布共同成立中核华创”“《中国能源报》提早发布两企业重组信息”等节点均引发两大央企合并推测。此次“中核、中核建重组获批落实”的报道,形成相关信息传播高峰,《人民日报》、新华网、人民网、央视网、《科技日报》等媒体集中报道,中国经济网、《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北京商报》等经济类媒体积极评论,凤凰网、新浪网等门户网站大量转载,相关信息形成传播热潮。此外,《华尔街日报》《信报》《明报》等境外媒体对相关消息进行了报道,可见两家企业合并对全球核电行业同样举足轻重。
央企重组,在数量上缩减,在质效上提升,不仅是能源行业关注热点,更是国家的发展要求。中核、中核建重组敲定,不仅是核电行业优势互补、提升竞核电国际争力的重要一步,更是深化国企改革,提升行业集中度的重要举措。可以预测,无论是其他央企合并还是两家企业合并后在核电行业的重要动态,都将再次成为媒体话题焦点。
多部门联合治理炼油行业 业界认为利好“三桶油”
日前,发改委网站上传重磅文件称,为推动我国石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改委、能源局、公安部、商务部、环境保护部、国资委、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安全监管总局共10个部门将联合下发《关于对炼油领域严重违法违规和失信行为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开展专项治理。
《通知》强调,各地要归集炼油行业违法违规失信名单,督促限期整改,反馈总结整改成效,将正式列入黑名单的失信主体推送至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惩戒。
【舆论观点】
中国石油和化工网发文表示,在成品油消费税问题还未尘埃落定、部分市场参与人士苦想应对措施的时刻,国家主管部门再度针对行业源头发起联合整治,对炼油业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文章认为,因中字头企业各项操作较为合规,故此次联合整治仍重点针对地方炼厂,地炼集中的华北、东北、华东等区域将为治理的重点地区。
《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认为,此次《通知》的下发,对山东地炼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进口原油使用权的企业来说,有很大影响。在山东地炼公司高层表示如此突然的《通知》让人措手不及时,有石油央企专家坦言,目前中国炼油装置已经过剩,让更多的小地炼进行发展是不可能的,国家多次出重拳,正是为了整顿、整合国内石化产业。《证券日报》也援引安迅思分析师邹敏珍的观点表示,淘汰小规模落后炼能是大势所趋,大型化、集约化、炼化一体化才是炼油行业的未来。文中还提出,此次十部委联合对炼油行业的整顿,对“三桶油”等大型油企是利好。
【分析研判】
此前,无论是国资委新闻发布会还是央企及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均提出,2018年要对煤电、船舶制造、有色金属、炼化等行业加大去产能力度。能源行业中,炼化将成为煤电之后去产能的新进成员,引发大量媒体关注报道,报道量超900篇次,除众多行业网站外,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等央媒报道或转发此事,紫荆网、中央日报网络报等港媒、台媒也发文关注。
面对炼油行业的重拳整顿,地方炼油厂也在不停发力。去年,山东地炼已获批组建炼化能源集团;日前,山东地炼大佬也与全球石油巨人BP携手合作。各方地炼积极备战,努力在变革中营造出一个新的市场。此外,在“利好三桶油”的推论下,近期,众多媒体也将重点关注“三桶油”的业绩年报,并预测在行业大环境下,“三桶油”业绩较同期将有所回暖。
天然气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调整 缓解供需矛盾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日前,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调整天然气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自2017年10月1日起,将液化天然气销售定价调整为26.64元/GJ,将管道天然气销售定价调整为0.94元/立方米。这与此前自2016年1月1日起,将液化天然气销售定价调整为28.34元/GJ,将管道天然气销售定价调整为1.00元/立方米相比,液化天然气及管道天然气的销售定价均有所下降。
【舆论观点】
此次三部门调整天然气进口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提升天然气进口积极性,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因此受到媒体和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首先,媒体和业内专家对《通知》出台的动因做了解读。《证券日报》援引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阳的观点表示,由于我国天然气整体产量有限,产量的增长速度不及消费的增长速度,因此需要进口天然气来补充消费需求。人民网援引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的观点表示,本轮调整国家天然气销售定价,同过往三次一样,都是基于市场价格变动而作出。
其次,媒体和业内专家对《通知》出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每日经济新闻》援引了隆众资讯分析师王皓浩的观点表示,此次价格调整意味着天然气进口退税范围有所扩大,利于提升天然气进口积极性,带动天然气整体供应能力发展。《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林伯强的观点表示,此次是针对进口天然气的税收优惠,有利于增加进口天然气的积极性。他同时强调,从整体来看,政府是出于鼓励整体天然气发展的态度所发布的一项政策利好。不管是国内天然气生产,还是天然气进口,都将迎来大幅发展。
此外,媒体和业内专家均认为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增加。《证券日报》援引了中宇资讯分析师孙阳的观点表示,由于2017年煤改气力度较大,基数较大,2018年天然气刚需提升,天然气进口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每日经济新闻》援引了隆众资讯分析师王皓浩的观点表示,环境保护、“煤改气”等因素使得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天然气发展水平和目标仍有差距。从来源来看,进口是重要方式之一,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还将继续增加。
【分析研判】
自从进入采暖季以来,受“煤改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天然气需求增长过快,导致供应持续处于紧张的状态。在发改委、能源局等部门的干预下,“三桶油”开足马力保障供应,再加上天然气进口量持续提升,使得天然气供需紧张的局面一度得到缓解,不过近期中亚进口气供应持续不稳定等因素再次引发天然气供应紧张的局面。而随着2月2日起,中亚管道供应逐渐恢复,供应紧张局面再次缓和。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此次三部门调整天然气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天然气进口比例有望进一步扩大,而多元化的进口供应将增加我国的能源安全,因此受到媒体以及各相关机构的高度关注。其中,人民网、《证券日报》、《每日经济报道》、《21世纪经济报道》、《北京商报》等媒体先后发布原创报道,并引发大量媒体跟进转载。这些报道在对《通知》的相关情况进行介绍的同时,分别从《通知》出台的动因、积极影响,以及未来我国天然气进口趋势等多角度进行了解读,着重强调了《通知》将促进天然气进口,带动天然气整体供应能力与发展。
据《证券日报》报道,去年12月份天然气进口创新高,全年进口量也大增近30%,这导致2017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39%。此外,随着我国环保力度的不断加强,再加上煤炭去产能、煤改气等措施的持续推进,我国对作为清洁能源的天然气的需求势必还会提升。而限于自身资源结构,天然气产量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所以加大进口是必经之路。此次《通知》的出台,正着眼于此。可以预期,我国天然气进口比例将进一步扩大,从而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而后续的扶持政策,也会随着供需状况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不过总体上看,天然气进口比例持续提升的趋势已十分明朗,短期内将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