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央国企热点舆情主要有:国资委放开科技央企分红激励、国企混改试点有望年内落地、中储棉并入中储粮等。其中,国资委放开科技央企分红激励引发舆论集中关注。国资委强调,企业应当综合考虑职工岗位价值、实际贡献、承担风险和服务年限等因素,重点激励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管理人员。此次,国资委实施分红激励时也贯彻了灵活运用的原则,给予企业激励的自主权,国资委负责监督。
国资委放开科技央企分红激励:适度拉开激励对象收入分配差距
据11月14日《证券日报》报道,国资委22日发布新规,鼓励符合条件的中央科技型企业优先开展岗位分红激励。国资委表示,下一步将优先支持符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战略布局和中央企业“十三五”科技创新重点研发方向,创新能力较强、成果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或项目实施股权和分红激励。国资委强调,在股权激励上,要稳妥实施股权激励,企业应当在积累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在分红激励上,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开展岗位分红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和项目收支明确的企业可选择项目分红激励。
舆情点评:
相对于此前探讨中提出的股权激励存在股权授予审批、转让退出等操作问题,此次“分红权改革”的优势被认为主要在于易启动、见效快。媒体报道普遍聚焦“适度拉开激励对象收入分配差距”“国企员工持股陆续实施”等话题,国资委对于股权激励和分红激励分别给予的区别性态度也受到关注,即前者要稳妥,后者要鼓励。值得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股权和分红激励的顺利进行,避免过度激励,国资委此次也明确了激励总额、业绩增长、动态监督等多项“红线”。
《经济日报》评论指出,此次激励试点,国资委试图设计一种更加适合中央企业实际的激励模式,即实行分红权激励而不是股权激励,激励对象是岗位而不是具体员工,选择了业绩增量而不是业绩存量。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表示,本次文件发布,意味着央企科技人才激励活动的开始,意在防止央企人才流失。要想鼓励和留住人才,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特别是要与员工持股结合,打出“组合拳”。
除了创新能力较强、成果技术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或项目将优先受益之外,部分灵活应用减亏分红、扭亏分红的“亏损企业”也将迎来转机。此外,为防止部分激励对象的鼓励政策受到垄断行业“搭车”涨薪等舆论质疑,广大央企还需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和分配制度,提高收入分配的透明度,形成全方位监督的良好氛围,为政策落地提供有益环境。
国企混改试点有望年内落地 七个垄断领域混改料加快
据11月22日《中国证券报》报道,近期国资委将召开会议通报央企改革试点情况并部署下一步工作。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近日表示,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选择了7家企业或项目,开展第一批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近期,相关部门对试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目前正组织审议批复试点方案。
舆情点评:
随着年初国资委披露的国企“十项改革试点”落实计划时间节点临近,从近期相关部委表态来看,业内人士认为,混改具体试点对象有望年内明确,石油天然气、铁路、军工领域的混改值得期待。此前,发改委已明确东航集团、联通集团、南方电网、哈电集团、中国核建、中国船舶等中央企业列入第一批混改试点。舆论普遍认为,中国联通混改试点方案一旦落地,将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七大垄断领域混改也将提速。
目前第一批混改试点已进展至审议批复阶段,正式试点文件的发布、引入民资、员工持股等混改的实现方式将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此外,随着国企利润下滑形成倒逼效应,顶层设计方案和地方实施细则的公布及混改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等,舆论对混改在垄断领域有所突破的预期也进一步提升。
混合所有制改革再度兴起被认为将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关键性看点,相关文件公布后对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刺激作用受到业内人士关注。后续政策落地期,如何破解一方面有效防止国资流失,另一方面在吸引其他资本进入的同时,充分保护股东权益等难题将成为舆论观察改革成效的窗口之一。
中储棉并入中储粮 央企数量减至百家近在咫尺
据新华社11月24日消息,国务院国资委官网23日发布公告称,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即中储棉)整体并入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即中储粮),成为后者的全资子企业,同时中储棉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至此,中央企业的数量由目前的103家进一步降低至102家。
舆情点评:
中储粮与中储棉的整合已酝酿一年有余,舆论普遍认为,作为同属公益类的两家企业,整合后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进一步整合储备资源,按照公益类企业考核要求打造企业目标,让企业能全力以赴完成中央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以及粮食和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任务。
媒体评论认为,和此前商业类央企重组不同的是,中储粮和中储棉的整合聚焦在保障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这一目标上。中储棉被中储粮收编后,中储粮的政策性收储农产品将扩展至粮油棉,与百姓生活的关联将更为紧密,对保持国内物价稳定会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此次中储棉并入中储粮一方面可以继续推进减少国资委央企数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可以整合商业化农产品储备管理资源。
随着中粮与中纺、中储粮与中储棉重组相继落地,再加上今年以来中粮集团和中储棉的高层相互调任等,下一步农业类央企大重组的预期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研究员冯立果表示,中央企业的行业分布、企业属性很复杂,因此才采用“一企一策”,顶多“一业一策”的方式进行重组。基于减少无序竞争和同质化经营的内在要求,煤炭、电力、冶金等产业链上下游中央企业重组将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领域。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