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至1月15日期间,政策类舆情热度较高,两部门联合印发《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获得较大关注,《意见》强调将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集团与麦当劳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中信和凯雷最终夺得麦当劳20年中国特许经营权。业界认为双方合作可以达到双赢,麦当劳寻求中方合作将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力。网民则对麦当劳的发展持有保守态度,认为快餐的非营养性已经落后消费需求。
近日,贵州茅台集团官网发表声明,称公司将清理整顿部分标注有“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的产品。对于该行为是否是茅台国酒商标被否后,主动承认违规的表现,业内观点不一,但茅台遵守规定的积极作为还是获得较大肯定。
【食品行业舆情热点解读】
1.《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获关注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近日,发改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进一步健全标准体系,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引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去产能”有关政策,依法加快淘汰污染严重、能耗水耗超标的落后产能,提高冷链物流效率和水平。
舆论关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将与国际标准接轨
《意见》发布后引发各界关注,《意见》内容成为报道和解读重点。媒体多强调当前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突出问题包括:源头污染问题突出;高品质食品供应与市场需求不相匹配;重大技术和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水平较低;部分产品单位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仍然较高,节能减排压力加大。主要任务则提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加快“两化”融合等。此外,媒体还多强调“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等。有媒体对此给予好评,指出每年我国都会对食品添加剂的相关法规进行完善,加入一些已在国外批准使用的新品种,并对已有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进行扩大、标准进行修订。
舆情点评:《意见》杜绝食品安全隐忧
《意见》强调了为我国食品工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具体内容更是聚焦食品安全管理,试图杜绝食品安全隐患,显示出国家层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和卫生安全的重视,食品添加剂问题受到极高关注,其中,标准问题成为民众的质疑问题之一。国内外食品添加剂标准不一所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往往会引发民众不满情绪。《意见》表示将推动食品添加剂等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不仅能够减少标准不一导致的分歧问题,也能提升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管理的自信。而要改变民众谈食品添加剂就“色变”的情绪,还需加强相关科普和宣传,提高民众对食品添加剂的科学认识。
2.中信凯雷获得麦当劳特许经营权 如何发挥协同效应令人拭目以待
1月9日,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凯雷集团与麦当劳宣布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并成立新公司,该公司将成为麦当劳未来20年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特许经营商。据了解,新公司将以最高20.8亿美元(约161.4亿港元)的总对价收购麦当劳在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业务。中信股份和中信资本在新公司中将持有共52%的控股权。
舆论观点:发挥合作双方的协同效应
媒体聚焦此次合作的意义和今后的发展走向。《证券日报》引用业内专家观点认为,中信控股新公司对双方来说是双赢,中信有社会资源,对麦当劳进军三、四线市场拓展门店数量有帮助,而麦当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是其优势。《财经国家周刊》认为,麦当劳将经营许可权开放给本土企业后,人力等成本会节省很多,还可以通过规模采购等方式压缩成本。对“买家”中信股份、凯雷投资集团而言,本次竞购更多是着眼于利用麦当劳业已发展成熟的销售网络和消费群体布局中国消费领域和消费市场,从而更好地发挥合作双方的协同效应。业内普遍认为,麦当劳将加速门店扩张,重点扩张三四线城市,追赶百胜。也有媒体认为,此次麦当劳特许经营的出售,将全面倒逼国内餐饮行业极速成长。麦当劳注重布局三、四线城市,会引发本地快餐业的升级及洗牌,加速提升中国快餐行业的整体运营水平。
网民评论中,外资撤退的言论仍零星出现,并戏称麦当劳中国由外企变成了国企。多数网民认为这只是战略资源共享的方式,指出快餐巨头的竞争在不断加剧。部分网民则从麦当劳的餐品角度评价,好奇未来是否引进面条、水饺等更多的中餐品类。
舆情点评: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成为大势所趋
麦当劳售卖特许经营权最终尘埃落定,20亿美元卖身中资引发舆论激烈讨论。舆论普遍认为,合作将实现双赢,麦当劳不仅可以转嫁业务风险,而且可以通过与中资合作扩大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中资企业而言,则能借助麦当劳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势进一步提升竞争力。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麦当劳售卖特许经营权对于自身的影响才是关注重点,如麦当劳餐品是否会有更多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问题是否能够持续保障。从网民评论反馈看,消费者对于麦当劳的改革尚未有过多期待,不少网民都表示现在更倾向于选择健康食品,快餐等垃圾食品的衰落是必然结果。
3.茅台将清理标注“国宴”等字样产品 积极态度获肯定
茅台注册“国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不予注册引发行业内高度关注。近日,贵州指导酒类企业规范经营,整治“专供”“特供”等虚假宣传行为。贵州茅台集团官网也挂出一则《关于部分产品标识标注相关事宜的声明》,称公司部分产品标注有“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与国家有关机关的文件精神及相关管理规定相悖,公司已在监管部门指导下着手进行清理整顿。
舆论关注:茅台整治清理行为是否是承认自己违规的表现
“国酒茅台”商标落空一事余温尚存,而此前,面对各方议论,茅台并未作出正式回应,只是表示“只能做好我们该做的事”。如今,茅台发布声明,对公司标注有“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的产品开展清理排查。《证券日报》列举出业内两类观点,一类认为这是茅台国酒商标被否后,茅台主动承认违规的表现,清理相关产品主要是为了改善茅台集团在市场中的形象;另一类则认为2012年,三公消费政策出台后,茅台就对市场上销售的上述标注有“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的产品进行过整顿,目前是处于收尾阶段,清理行为主要体现出茅台作为行业领先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舆情点评:茅台遵守规定获肯定
茅台清理排查“国宴”“专用”“专供”“特供”等字样的产品引发各类解读。对与茅台清理产品与之前国家商标局不给予注册国酒商标一事是否有关系,虽然业界存有异议,但一致认为茅台的行为展现出积极态度。2016年10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统治,要求各省应重点清理整治以酒类产品为代表的含有特供、专供国家机关等内容的违法广告。距离整顿截止期还剩一个半月,茅台公开清理产品,能够避免品牌纳入监管黑榜,同时可以减少外界质疑茅台虚假宣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