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晚,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在这段2分21秒的视频中,一名年轻男子反复辱骂两名女子,并抢夺其中一名女子手机。视频疑似拍摄于北京地铁十号线列车车厢内,男子辱骂的恶毒语言及周围人冷漠的态度,使这一视频迅速引起众人关注。截至3月9日15时,有关男子地铁辱骂事件的新闻报道1871篇,报刊文章40篇,论坛帖文422条,博客文章362篇,视频55部,微信1924篇,新浪微博话题#地铁男子骂人事件#引发网民阅读6975.7万次,讨论1万余条。
一、舆情发展脉络
男子地铁辱骂事件舆情发展脉络
舆情产生:3月4日晚,微信公众号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引发公众热议,视频中,地铁上的一名男子多次辱骂两名女孩,言语中还流露出本地人与外地人差距大的意味,还在女孩报警之时抢夺手机,并在地铁关门时强行推人下车。随后,多名微博活跃网民转发该视频并发表评论,舆情迅速发酵。
舆情发展:3月5日下午,多名网友称,已搜出骂人男子的微博账号为“你们想听前因后果吗”。有记者在该微博相册内看到多张男子照片,与地铁骂人视频中男子确实长相一致。微博内仅一条信息:“我承认这件事有我不对的地方,但也请你们搞清前因后果再来喷我……也不要来骚扰我的家人”。而在该条微博下,网民评论很快超过了20万条。随后,该微博账户下的全部内容被清空。
舆情高涨:3月5日,@平安北京发布通告称,“针对网友反映的一段拍摄于北京地铁十号线的视频,警方高度重视,现已将犯罪嫌疑人(张某,17岁)查获,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中。”针对该事件折射出的种种问题,多家媒体发表评论,《法制时报》评论认为,该男子的行为固然不理性,但有关部门也应早点尽到管理责任,杜绝车厢内的各种推销和广告行为,防止类似纠纷再发生。
舆情回落:3月6日19时29分,@平安北京对此事再发通报,“经调查,因当事女子浦某某和胡某某请求张某扫二维码推销产品遭拒,引发争吵。后张某对二人进行了辱骂、抢手机、推搡等动作,因张某悔过态度良好,系未成年在校生,对张某决定行政拘留5日,并依法不执行拘留。对涉事的两名女子进行教育。”该通报发出后,舆情逐渐回落。
二、网民观点倾向性
网民观点倾向性(抽样:3304条)
该男子言行粗暴,必须谴责(30%)
@马尾:虽然扫码很烦人,但拒绝人的方式有很多种,这种行为粗暴无礼,应该受到相应惩罚。
地铁中的扫码推广行为应该得到治理(24%)
@99999:某些所谓的“扫码推广”已经构成对乘客的骚扰,也影响了地铁正常的营运秩序。
北京警方反应迅速,宽严相济(23%)
@马大哈:北京警方处理依法有据有理,叙述逻辑严密服人,点赞!
该事件中折射出来的“看客思维”值得深思(16%)
@妮妮:两个女孩被辱骂了这么久,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
三、舆情反馈
辱骂动粗该查,扫码乱象该管。《法治时报》评论指出,正常情况下,一般的骂人行为只涉及道德问题,还难以上升到法律高度,引发警方干预。该男子之所以被警方调查,恐怕还是因为在地铁列车上抢夺他人手机,并在地铁关门时强行推人下车的行为触犯了法律,并不是因为辱骂了“外地人”。但平心静气地看整件事,那两名女子就真的无辜吗?在地铁里进行扫码推广,也已经影响了公共秩序,这种扫码乱象也该管管了。
针对此事,《新京报》从“看客”问题和法治思维两个角度连发两篇评论:
又见“地铁渣男”,莫急着指责看客冷漠。《新京报》评论认为,在事情发展难以预期的情况下,谁知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渣男”?武侠小说中,最有效的见义勇为靠的也是武功最强者出招,武功造诣不高的人只能落败而归。其实,关于“看客”问题的讨论,我们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鲁迅笔下的“看客”自私冷酷、麻木不仁,鲜有平息事态的援手。不过,互联网时代的“看客”与鲁迅所在的时代已经有了本质的不同,就拿此次事件来说,车厢里的乘客拍下了完整视频,为警方留下了确凿证据,也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正义。
“地铁男”辱骂事件,就该以法治思维处置。《新京报》认为,北京是所有人的北京,不仅不应该出现此等公然侮辱他人人格的恶言恶行,也不能听任个别人动辄拿本地人、外地人来说事。北京警方此次迅速行动,查明真相,并对当事人分别进行处罚与教育,应该说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北京的形象。此番警方依法对其行拘5日,即便考虑到初犯、有悔过情节且不满18周岁而不予执行,终究也算是留下了案底,“以观后效”。
四、舆情观察
3月4日,地铁男子辱骂事件一经网络传播迅速引发热议,网民纷纷对该男子的行为表示了谴责。“求扫码”的事想必很多人都遇到过,一般摇头摆手也就过去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发展到这种激烈程度。有网民评论道,“17岁的年龄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了,父母、学校没有把他教育好,就该让社会和法律来教育他。”@平安北京多次发出通报,表明了对此事的高度重视。随着3月6日晚,对张某和两名涉事女子的处理结果出炉,这则沸沸扬扬的舆情也算是尘埃落定了。
纵观此次舆情的发展脉络,有以下两点值得深思:
第一,该舆情发酵于自媒体,在微博活跃网民的“助推”下迅速走红于网络。研究地铁男子辱骂事件的传播链可以看出,这条视频起初只是在一些营销类的微信公众号上转发,公众的关注点集中在该男子在辱骂过程中流露出的“本地人与外地人差距大”的言语,在舆情发酵初期,“地域歧视”是网民讨论的焦点。随后,一些活跃网民开始对此事进行评论,有网民开始对视频男子进行人肉搜索,并找到男子的微博,一些关于男子父母、学校的消息流传于网络,该男子也利用微博进行回应,双方的对立情绪进一步加剧。在网民对此事进行讨论的同时,媒体也从多个角度解读此事,除了“地域歧视”问题,扫码乱象、看客思维也逐渐成为热议话题,舆情热度不断攀升。
第二,在舆情发展中,北京警方及时介入,查明事件真相,促使舆情降温。3月6日晚,@平安北京发布对此事的处理结果,该微博引发大量网民关注,多数网民对处理结果表示认可,警方的表现也赢得了媒体的赞同。
回到事件本身来看,涉事人员张某还是个未成年人,以后的路还很长,但愿这一次只是情急之下的不当举动。而警方处置上的宽严相济,体现出了这个时代该有的法治精神。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一些普通人的非常规行为也常常引发公众围观,社会治安事件一经网络传播易引发舆情,如何处理这类舆情一直是有关部门的难题,北京警方在处理该事件中体现出来的“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似乎给人们提了一个醒。
(责编:李静、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