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北京医改有待提升民众获得感 娃哈哈再遇上市风波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61

  医药行业领域,北京医改全面落地,医改效果牵动舆论神经。各界评价不一,舆论虽然整体正面良好,但及时打捞舆论疑虑声音,通过后续反馈提升民众获得感极为重要。资本市场领域,医药企业陆续公布2016年年报,媒体总结称有半数提及“大健康”产业,同时,医药产业回暖,一季度超七成药企预喜。

  食品行业,乳制品和饮料企业动态频频。国内乳企年报也陆续发布,奶粉市场喜忧参半,创新、中高端产品和国际化成为增收关键因素。娃哈哈遭遇“上市”舆情风波,是否会打破“不上市论”和如何破局业绩增长疲软问题是舆论关注焦点。食品安全方面,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2017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加强食品安全法治建设 推动掺假造假行为入刑”获得重点关注;深圳食监局突击检查,海底捞、西贝莜面村被责令整改,知名连锁品牌暴露食安问题令民众感到失望和无奈。

  【热点解读】

  1.北京医改担忧和期待情绪并存 提升民众获得感任重道远

  4月8日零时起,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全面落地,北京全市约3600家医疗机构取消了挂号费、诊疗费和15%的药品加成,改设医事服务费。据北京市卫计委通报,医改新政实施以来,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运转正常,医疗服务和医疗秩序保持良好,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11.9%,分级诊疗效果初步显现。

  舆论观点:医改推动分级诊疗 民众期待和担忧情绪并存

  北京医改进展情况、实际效果是舆论关注的主要内容。《北京日报》总结了医改带来的四点明显变化:一是药价便宜了,市民可网查药价;二是服务项目收费有升降,大型检查费下降明显;三是推行医事服务费,“老病号”社区瞧病最实惠;四是就医环境改善,服务水平提高。中欧商学院医疗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蔡江南评价认为,北京医改针对公立医院的收入补偿机制,试图纠正长期以来以药养医的扭曲结构,这个改革方向完全正确。医改能有效遏制过度用药现象,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一定程度上还可推动分级诊疗。

  从官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医改推动分级诊疗的效果初步显现,社区医院就诊率明显提升。而从民众反馈来看,期待和担忧情绪并存。首先,网民高度关注就医费用的涨跌问题,因具体就医医院级别、就医类型不同,民众直观感受也出现差异,有对政策表示支持,认为药价大幅下降,带来了切实福利,反映出了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网民表示医药费用相差无几,甚至有增无减。此外,医改是否能够改善医护人员现状成为网民讨论的重点话题。

  舆情点评:打捞舆论声音 提升民众获得感

  北京医改相关舆情以正面为主,主流媒体持续解读医改举措。媒体评论较为客观地看待医改效果,既承认医改对改善药价、推动分级诊疗的积极作用,也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释放舆论质疑声音。整体来看,媒体给北京医改营造了一个相对宽容、理性的舆论环境。公安部门、卫计委、发改委、医疗机构也积极发挥专业作用,回应了“部分药价不降反涨”问题,并实行“对医改后价格每日必查”“打击号贩子”等动作不断释疑。

  医改新政实施不久,不论是效果还是问题都需要时间的检验和过滤。正如《北京青年报》而言,评价医改成效关键要看百姓的实际感受,这既包括“看病难”、“看病贵”是否得到了缓解,也包括百姓是否享受到了满意的医疗服务,后一方面工作更加任重道远。目前,就民众的实际获得感而言,质疑和疑虑在所难免,过渡期必然会夹杂着复杂情绪。对于有关部门而言,及时打捞舆论反馈声音,通过配套措施提升民众获得感尤为重要。

  2.国内乳企年报陆续发布 奶粉市场喜忧参半

  随着上市公司进入年报密集发布季,国内各家乳企的2016年报纷纷亮相。截至目前,共有16家上市乳企发布了2016年年报或业绩快报,其中8家出现业绩下滑,5家出现亏损。乳业三巨头伊利、蒙牛及光明营收保持百亿级别规模,伊利独占鳌头。昔日国内奶粉老大贝因美2016年收入暴跌近四成,巨亏8亿元。整体而言,国内乳企去年年报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情况。

  舆情观点:不同乳企盈亏原因引关注 

  业界和媒体界较为关注不同乳企出现盈亏的原因。香港《文汇报》指出,各企的产业模式发展是导致出现分化的主因,当前内地乳企消费整体低迷,如何战略布局,更是攸关兴衰。伊利等业绩向好的乳企针对各市场发展新产品,吸纳购买力,而非一味沉醉做大做强产业链,避免过度投资,从而实现了增收。内地一些业界专家指出,原奶价格下行降低了乳制品企业的营业成本,为乳企增收创造了可能性;中国品牌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表示,一些乳企引入先进配方、理念、技术,积极布局高端产品,从而实现跨越式增收;《中国证券报》认为,一些区域乳企通过区域深耕和“走出去”战略提升了业绩。

  针对部分乳企出现亏损的现象,中信建投指出,从行业整体来看,2015年新生儿数量的下降对2016年奶粉需求产生直接影响。此外,一二线城市中,国外品牌稳居前列,对乳企业绩也造成了一定压力。婴幼儿奶粉注册制公布前市场混乱、竞争激烈,各厂商打起“价格战”,部分乳企没有积极参与,销量严重下滑。香港《文汇报》指出,以蒙牛为例,虽然其自身业务良好,但因为近几年来的收购、扩张等发展模式导致被子公司拖累,导致去年蒙牛业绩出现了亏损。

  针对这些乳企的年报情况,一些网民表达了对自己喜欢品牌的支持,另一些网民则表示对国内乳产品质量的担忧。

  舆情点评:创新、中高端产品和国际化成增收关键词

  乳产品因过去遭受食品安全问题的重创,一直以来难获国民广泛认可,虽然一些国内乳企致力于打造民族品牌,但接受度依然有限。2016年是二孩政策全面实施的元年,乳企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2016年各个乳企年报来看,各大乳企在创新、转型和走出去等方面动作频频,不遗余力地塑造品牌良好形象。

  乳业专家预计随着二孩政策的全面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需求呈现增长态势,再加上婴幼儿乳制品进口量的下降,国产奶粉下半年或将有更大发展空间。而实践证明,不断推动产品迈向中高端,或以创新和国际化作为突破口的乳企,销售业绩和前景十分可观。对于乳企而言,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红利,通过改革创新建立完善的品牌理念,打造食品安全新高地,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3.宗馥莉收购中国糖果 娃哈哈再涉上市风波

  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的独生女儿宗馥莉日前被爆收购中国糖果受到广泛关注,娃哈哈借壳上市传言再起。4月12日,娃哈哈集团相关负责人再次予以否认,并表示,该宗收购为宗馥莉个人行为,与集团公司无关。尽管公司出面澄清,但娃哈哈是否会打破“不上市论”和如何破局业绩增长疲软问题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舆论观点:娃哈哈是否上市心思难猜 收购或为上市做准备

  此次收购中国糖果,娃哈哈是否准备借壳上市心思难猜。娃哈哈是中国最大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但其业务从来没有登陆股票市场,宗庆后曾表示娃哈哈不差钱,没有通过上市融资的需要。因此,有舆论猜测,此次收购中国糖果,意味着娃哈哈要打破“不上市论”。不过,娃哈哈及时回应舆论猜测:该宗收购为宗馥莉个人行为,与集团公司无关。

  有媒体认为此次收购是娃哈哈向上市迈出的第一步。《北京商报》认为,宗馥莉掌握的子公司买壳上市,说明她对引入外部资本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同时,这也可能意味着娃哈哈这个中国著名的饮料食品巨头已经开始了它的权力换代交接之路。这一切的背后或许说明,宗庆后与其女儿对资本市场的态度或已达成了共识,曲线登录资本市场只是牛刀小试。朱丹蓬指出,宗馥莉则对于上市有着自己的计划,未来她可能会先将自己旗下的企业上市,如果有机会的话,也不排除将娃哈哈并入上市公司的可能。《证券日报》认为,长期以来,有传言称宗庆后与宗馥莉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诸多分歧,此次收购或是宗馥莉准备自立门户的举措。部分媒体则聚焦不上市民企的发展现状,并指出顺丰已经投入资本市场的怀抱,娃哈哈可能成为下一个,华为、老干妈等大企业不知还能坚持多久。

  网民对娃哈哈可能借壳上市态度不一。部分网民指责娃哈哈“出尔反尔”,准备“上市圈钱”。部分网民则支持娃哈哈上市,认为优质企业上市才能优化市场,特别是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没有必要禁锢于“不上市”的承诺。

  舆情点评:两代掌门对资本存分歧 “言行不一”诱发上市猜测

  宗馥莉此次收购中国糖果与宗庆后一贯的“不上市论”形成了前后反差,由此引发舆论对娃哈哈是否准备借壳上市的关注。尽管娃哈哈出面澄清,该宗收购为宗馥莉个人行为,与集团公司无关,但仍不能平息舆论的猜测。娃哈哈的此次上市风波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其公司内部两代管理者之间对待资本市场的巨大分歧,这也是此次舆情事件的重要诱因。

  舆论在关注娃哈哈是否准备借壳上市的同时,也展开了对其公司转型升级的讨论。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娃哈哈产品结构以及内部管理的老龄化,导致其近几年业绩增长步伐放缓,如何破局“老龄化”的产品结构,进一步拓展商业版图是娃哈哈所面临的重要难题。而从网民舆论场来看,娃哈哈积累了较好的舆论信任基础,民众普遍对娃哈哈具有一定的“情怀”,期待其作为优秀的民营企业走出“僵老”困局,对其可能的上市行为抵触情绪并不高。

(责编:李静、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