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人民的名义》网络热度不减。究其原因,该剧不仅在艺术上不乏成功之处,更多表现了现实生活。从政务舆情应对角度,本剧又有什么亮点与槽点呢?
一、“一把手”要注重新媒体舆情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4?19”重要讲话强调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剧中达康书记“一心守护GDP”却是对新媒体舆情“两眼一抹黑”,在大风厂强拆事件中,差点再次激化矛盾;光明区“丁义珍式”窗口整治情况不跟进,受到了省委书记沙瑞金的批评。与此相反,瑞金书记在剧中关注网络舆论动态,要求提交“政情简报”,重视调查研究,体现了新媒体时代,领导干部应有的舆情素养。
二、箭在弦上,“一把手”在不在很重要
大风厂群体性事件是本剧一大高潮,其中京州书记李达康等彻夜现场指挥并拒绝清场、老干部陈岩石向现场群众“喊话”并“陪坐”等情节,获网民好评。国办《关于在政务公开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以下简称国办政务回应《通知》)明确,“对特别重大的政务舆情,本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面对突发事件,“一把手”现场坐镇甚至“公开喊话”,对稳定局势很有功效:近如,2016年湖北仙桃反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群体性事件中,市委书记“事发15小时后才赶赴现场”,因领导不力、工作失职被免去职务、停止提拔程序;远如,2010年重庆万州“10?18”突发群体事件中,时任万州区区长吴政隆直接对话群众,促成事件迅速妥善解决。
三、应急处置“时效”为先,重大事件应启动政务公开“组合拳”
剧中,在大风厂群体事件顺利平息后,达康书记在次日迅速召开新闻发布会上主动承认工作失误,提出依法调查、问责,并承诺聘请律师用法律手段解决股权争议。此回应不仅迅速获得剧中大风厂群众肯定,也在剧外“吸粉无数”。国办政务回应《通知》明确要求,对重大舆情,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围绕舆论关注的焦点、热点和关键问题,实事求是、言之有据、有的放矢,避免自说自话。各地随后纷纷予以落实,例如,北京市提出“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发布权威信息”“主动回应重大舆论关切,释放信号,引导预期”。
四、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重大舆情严防次生舆情
重大舆情事件的线上线下联动处置同样重要:第一时间线下宜以稳定局势为要;线上则应掌握舆情动态,重视行动性信息,管控网络谣言,方能有效控制舆情发酵,防止次生舆情。大风厂事件中,在陈老暂时安抚群众情绪后,祁同伟又“撺掇”达康书记趁机拆掉大风厂,再次激化民意,引发更大一轮民情波动。警示舆情处置不当,极可能激化矛盾,引发次生舆情。前不久,在四川泸县中学生死亡事件中,当地相关部门前期过分强调“查处谣言”而疏于正面辟谣,且通报案件调查处置进展不力,线下处置措施则又有“力度过猛”之嫌,导致负面舆情一时难以平息,这一教训值得吸取。
五、现实版“丁义珍式”窗口和“孙连城式”懒政,有哪些舆情经验或不足可供参考?
剧中的“丁义珍式”窗口、“宇宙区长孙连城”等情节,引起广泛共鸣,多地媒体陆续曝出现实版“丁义珍式”窗口和懒政基层干部。针对此类热点舆情,一方面应在时效上避免反应迟缓、被动应对现象,迅速介入查处;另一方面注意根据工作进展情况,持续发布权威信息,落实服务窗口整改情况。目前,被媒体点名的有关方面均表态迅速整改。只有建设和维护好舆情反馈回应制度,形成良性互动,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
(责编:李静、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