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5月17期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引发国内外关注。食品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茅台、伊利、蒙牛等国企借势宣传,突出企业“一带一路”战略,专家学者呼吁给中小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提供政策倾斜。
近日,北京市餐饮店流行“扫码打赏”,通过二维码打赏“小费”,创新之举遭到舆论质疑,“道德绑架”、不符合中国消费文化等批评声不绝于耳。该问题也暴露出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如何激励服务人员高品质服务,又契合中国消费文化的困惑。
近日,“老干妈”重大商业机密泄露案件有了新进展,嫌疑人贾某已被抓捕归案。建立健全企业竟业保密制度上成为舆论关注重点。在商业机密侵权案件成多发趋势之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热点解读】
1.“一带一路”战略下 食品工业机遇和挑战并存
5月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圆桌峰会。16日,第十五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1开幕,吸引1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0多家境外企业,以及内地27个省、市、自治区的近900家企业参展。食品企业如何抓住机遇成为行业媒体的关注重点。
舆论关注:“一带一路”为食品工业发展带来政策利好
“一带一路”为中国食品工业走出去提供新机遇为普遍共识。央视网采访了众多食品工业专家,为食品工业走出去建言献策。部分专家表示,国内食品产业走出去还面临诸多困难,食品企业应尽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也在逐步加强。近日,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联合发布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农业合作的愿景与行动》。《农业科技报》指出农业“一代一路”着重从构建农业政策对话平台、强化农业科技交流合作、优化农产品贸易合作、拓展农业投资合作、加强能力建设与民间交流七方面加强合作。乳制品企业积极响应号召,率先布局“一带一路”沿线。乳业龙头伊利、蒙牛国际化战略一直在推行中,目前也取得丰硕的成果,借助“一带一路”的高关注度乳企也不断强调国际化布局的双赢局面。蒙牛集团CEO卢敏在采访时就表示,“‘一带一路’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我们的产品可以统一采用国际化标准,并将这些优质的产品提供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消费者和中国消费者,同时加强我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此外,不少酒企也积极融入国际竞争大格局,筹划中国白酒的国际化进程,推动中国酒文化与世界融合。不少媒体也关注了部分酒企领导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峰会高级别全体会议。
舆情点评:借助“一带一路”实现食品企业跨越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召开释放的信号令各企业振奋,中国食品工业如何利用政策利好,进行战略布局引起了业界关注。食品行业中,央国企依然是“走出去”的主力军和领头羊,伊利、蒙牛、茅台等企业长期以来深耕布局国际市场,在国家推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企业领导人更是在众多场合宣扬企业“一带一路”策略,强调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加深舆论印象,提高品牌认可度。而一些中小食品企业同样寻求着参与海外市场的机会,相关部门对参与“一带一路”的民营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和扶持加强了中小企业的信心。对于食品工业而言,加大“一带一路”产业布局和宣传的同时,如何规避投资风险或阻碍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
2.“扫码打赏”扫出争议 创新之举违背中国消费文化
近日,北京市的一些餐饮店流行起“扫码打赏”,即消费者通过扫描服务员所挂牌子的二维码支付一定金额的“小费”。而在更早之前,广东深圳等地的商家早已推行这种做法。对于餐饮机构尝试用数字化的方式推动服务升级的行为,虽是创新之举,但却引发了不少反对声音。
舆情观点:媒体关注是否契国情合国法 网友态度两极分化
媒体对于“扫码打赏”大多持怀疑和否定态度。部分媒体评论指出“扫码打赏”有“道德绑架”嫌疑,同时也不符合中国消费文化。《深圳晚报》认为,是否扫码“打赏”服务员,需尊重顾客个人意愿。如果采取的方式不当,本是基于优化服务的激励反变为对顾客权益的损害。凤凰网评论认为,“扫码打赏”很容易就会变成“道德绑架”,“好再来”就怕难上加难了。封面新闻认为,在不同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并非所有的“小费”都是存在即合理,更不是所有的消费文化都值得借鉴,“扫码打赏”未必与我们的消费文化相适应。而除了文化层面,“扫码打赏”在法律层面上也可能属于违法。《法制日报》采访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认为,根据我国价格法规定,商品和服务应该明码标价,是不允许有价外价的。“扫码打赏”的实质就是给一些额外的钱,这就是商品和服务之外的钱,也就是价外价,这是不允许的。
对于“扫码打赏”,网民态度则分为“看情况”和“坚决抵制”两派。选择“看情况”的消网友认为,“服务员跑前跑后确实很辛苦,打赏一下也能促使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持“坚决抵制”态度的网友认为,服务员的劳动价值,餐厅管理者已经以薪水的方式予以体现,所以顾客没有必要再去额外打赏,而且这无形中给消费者营造了付小费的压力。
舆情点评:扫码打赏折射国民消费升级 提升服务水平应配套信用体系
“扫码打赏”尽管存在诸多争议,但从侧面来讲,它反映出国民在餐饮消费中的微妙变化:从原来的仅仅追求食物品质,到如今追求整个用餐氛围、最佳服务质量的更高水平的消费升级。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外出就餐的频率大大增加,在日益火爆的餐饮业当中引入“扫码打赏”这一新型机制,无疑会激励服务人员提供更高品质的餐饮服务,让消费者不仅“吃得好”,而且“吃的开心”。但同时也需注意的是:“扫码打赏”可能会给消费者带来心理压力,它是否与我国的消费文化相契合需要进一步观察,它是否违反我国价格法也需要进一步的商榷。正如业界所呼吁的,“提升服务水平并不仅仅在于打赏,其应配备一套完善的评价和信用体系。也就是说,打赏是驱动力,评价和信用是抑制力。”只有二者恰当结合,才能引导服务稳健提升。
3.“老干妈”核心配方遭泄露 知识产权保护引关注
持续近一年的“老干妈”重大商业机密泄露案件有了新进展。据贵阳南明警方透露,历经三个多月的侦查,涉嫌泄露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商业机密的贾某已被抓捕归案,该案涉案金额高达千万元人民币。
舆论观点:支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
针对此次“老干妈”泄密事件,媒体和业界的关注点聚焦在建立健全企业竟业保密制度上。有业界专家表示,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商业机密侵权案件成多发趋势。究其原因,一方面部分企业商业机密保护意识不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保密制度;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人员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偷取或盗取商业机密。部分媒体认为,在企业商业机密泄露的乱象当中,看到的不仅是企业维权的重要性,更是对法律与诚信底线的守护。部分媒体指责涉案企业,企业发展不能只靠模仿,做别人做过的东西,而应与时俱进,大胆创新,打造只属于自己的独特品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行业领先。央广网还总结盘点了各国如何保护商业机密。
网民普遍支持“老干妈”打假,认为国家的进步需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还有网民指出,“老干妈”的成功与他们的品控密切相关,有些企业就算能抄到配方也抄不到精髓。不少网民调侃称要“保护老干妈,保护自己的口味机密”。但也有网民认为“老干妈”打假是炒作和营销行为,不必过多关注。
舆情点评:知识产权保护警钟长鸣 企业形象影响网民态度
“老干妈”配方泄密事件为企业敲响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警钟。商业机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建立和健全保密制度和保密岗位,与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利用法律武器打击泄密者的意识都有待提升。政府相关部门也需大力宣传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完善相关保密法律法规,对泄密者进行严惩,营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此外,诸多网友对于“老干妈”打假的支持态度,主要是建立在老干妈长期诚信经营中积累的信任度上,而部分网民因为“老干妈”近期的环境污染风波,对本属正面的打假行动产生了异议,可见企业形象对于网民态度的重要影响力。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