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中国版《深夜食堂》尚需中国味 麦当劳与奥组委解约引热议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497

6月12日至6月18日期间,网民纷纷吐槽中国版《深夜食堂》,广告植入过多、与中国饮食文化认同格格不入等问题,导致电视差评连连。媒体和网民纷纷指出,以大排档、小饭馆为背景的小人物故事才属于中国版“深夜食堂”。

近日,国际奥委会声明表示,麦当劳与国际奥委会,提早3年结束41年合作关系。麦当劳终止赞助一方面是源于奥运会影响力的下降,另一方面也是麦当劳自身营销策略调整的结果。

据报告显示,小龙虾餐饮消费市场爆发式增长,2016年经济总产值达千亿元,资本市场开始涌入。目前,小龙虾行业还处于混乱的竞争局面,货源供应、品牌形象、食品安全问题等问题是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

【热点解读】

1.缺乏饮食文化共鸣遭吐槽 中国版“深夜食堂”需要中国味

近日,国产《深夜食堂》热播,因广告植入、演员演技、饮食文化等众多问题,遭遇差评。网络舆论场掀起讨论中国的“深夜食堂”是什么样的热潮,大排档、小餐馆中的故事一时之间在网络中涌现注。

舆论观点:舆论痛批《深夜食堂》不接地气

日本版《深夜食堂》风靡亚洲,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而国产翻拍《深夜食堂》刚开播就恶评如潮。故事背景依然设置在日本饭馆中,但日式的表演风格和中式的饭菜格格不入,不论是观众,还是文娱类媒体几乎都对此表示不解和不满,称其“不接地气”“不符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等,还有批评称“中国美食如此之多,为何要做泡面”,该剧也被众多媒体拿来与《舌尖上的中国》进行对比。光明网评论指出,同样作为“美食”题材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能受到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中国观众喜欢,是因为它在美食上“形神兼备”、在情感上“言之有魂”,讲述了中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网民则在社交媒体中畅聊“深夜食堂”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大多数发生在大排档、小饭馆中,与民众生活贴近的亲情、友情、爱情和打拼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大家,网民感慨“这才是我们的故事”“这才是中国的深夜食堂”。

舆情点评:中国版“深夜食堂”需要中国味

《深夜食堂》是透过菜肴讲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日本版获得了极大的认同,但国产版《深夜食堂》忽视了饮食文化差异,在日本食堂中做着中国餐饮,再加上广告植入过多,显得生搬硬套,破坏了观众的体验感。相反的是,《白鹿原》中简单的一碗油泼面都能激起观众的味觉回忆,这就是有无共鸣的区别。

中国美食博大精深,中国饮食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好的作品必然是深耕社会现实的。在网民讨论的中国“深夜食堂”中,更多的是大排档、啤酒烤串、小龙虾,没有日版“深夜食堂”的安静,但却充满了中国食堂的烟火气,小人物的故事夹杂其中更是令人动容。事实上,中国不缺平民小吃市场,更不缺少话题与故事,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打造真正的中国版“深夜食堂”才是关键。

2.麦当劳与奥组委解约 转型之路值得期待

6月16日,国际奥委会发布声明称,快速餐饮品牌麦当劳决定提前3年结束奥运会的赞助协议。国际奥委会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麦当劳的替代品牌进行合作。

舆论观点:奥运影响力下降 麦当劳开源节流

麦当劳为何突然与奥组委解约引发讨论。国际奥会声明中提及,麦当劳因转移发展重心,因此决定提早结束合作关系。界面新闻分析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决策,赞助费涨价、影响力下降、公司开源节流,这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这次的提前分手。澎湃新闻认为,未来几届奥运会的“亚洲化”无法回避,由于时差很多比赛都在北美时间的深夜,对于麦当劳在北美的品牌曝光是一个不小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麦当劳的业绩中,亚洲市场相比其他地区尤其是北美市场,是最不赚钱的一个区域。媒体也提出了奥运赞助商在贬值的观点,许多非赞助商通过擦边球的宣传营销方式甚至比赞助商拥有更多的曝光率和认知度。

网民多唏嘘感叹奥运会影响力下降,讨论赞助奥运会究竟是“赔钱”还是“赚钱”买卖。还有部分网民认为麦当劳发展出现了瓶颈,对外营销做出调整也在情理之中。

舆情点评:麦当劳顺应潮流调整营销策略

“41”和“3”是媒体报道中的关键数字,媒体强调麦当劳赞助奥运会41年,却突然提前3年终止合约。奥运会收视率和影响力下降是重要因素,但麦当劳自身经营的瓶颈问题不容忽视。今年初,麦当劳宣布以20.8亿美元卖掉了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的业务,为了转变老旧的品牌形象,以及提高经济效益,麦当劳采取中国市场本土化经营的方式不难理解。而随着社会化媒体的盛行,营销方式愈发丰富和创新,并非成为赞助商才能参与奥运营销,以赞助的形式进行体育营销的效果不再突出,麦当劳的退出也算是顺应时代潮流。转型之路不易,麦当劳还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进行产品和服务优化升级令人拭目以待。

3.小龙虾成千亿级别产业链 品牌巨头有待脱颖而出

6月9日,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和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中国水产学会联合发布《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下称《报告》),2016年,全国小龙虾产值564.10亿元,经济总产值1466.10亿元,小龙虾餐饮消费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小龙虾经济一时间也成为热词,受到资本市场热捧。

舆论观点:爆款“网红产品” 千亿级别产业链有待巨头入驻

《报告》显示,小龙虾已创造了千亿级的市场,被笑称为内地宵夜当之无愧的爆款“网红食品”。媒体走访市场发现,小龙虾确实火爆,时常出现供不应求现象。每日经济新闻指出,小龙虾千亿级的市场规模引得资本大军蜂拥而入,但这块市场或如小龙虾自身一般,“闻起来香、吃起来难”。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由小龙虾自身特性带来的淡旺季区隔明显问题。同时,直接从农户处或当地批发商处采购的分散性产业链也易在淡季时给餐饮企业带来供应链不稳定、品质难以保障等问题。缺乏知名品牌成为小龙虾经济发展的最大问题。目前,已经有众多创业者试探性入局,但尚未有巨头出现。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分析指出,敏锐的资本目前都在加速布局小龙虾产业,抢占市场占有率,均尽力想把自己的规模和体量做上去,形成规模化效应。随着行业洗牌加剧和资本涌入,无论是线上线下,未来一到两年均会涌现龙头和冠军企业。

对于小龙虾爆款现象,多数网民乐见其成,评论也多以打趣玩笑为主,如“这条产业链证明了吃货的力量”“外来入侵物种愣是被吃成了养殖户”。部分网民则对小龙虾食品安全和健康提出疑问,担心小龙虾寄生虫问题。

舆情点评:行业发展静待品牌巨头 食品安全恐成隐患

据统计,全国小龙虾专营店总量已达17670家,是肯德基中国门店数量的三倍。处于资本风口的小龙虾,迎来火爆发展期,上下游链都开始涌入投资者。尤其是在下游区域,线下餐饮门店、O2O品牌、餐饮衍生品牌等开始抢占市场,试图分一杯羹。“大虾来了”O2O品牌,麻辣诱惑集团组建麻辣诱惑食品公司,周黑鸭推出“聚一虾”品牌等各类形式夹杂,已然形成共融形态。从企业竞争角度来看,小龙虾的供应保障、品牌形象等问题是企业脱颖而出关键,预计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和竞争的加剧,市场会出现行业巨头的稳定形态。

与此同时,小龙虾的食品安全问题依然是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媒体曝光的小龙虾安全事故令不少人心有余悸。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底线,若问题频发,短期损害的是消费者的信任度,长期则会阻碍行业健康环境和成熟机制的建立。食品企业要想在小龙虾经济中脱颖而出,品牌形象打造中除了口味、服务等外,食品安全的保障应是重中之重。 

(责编:王摇⒅烀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