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国际能源领域动态来看,6月19日,韩国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正式退役,文在寅宣布放弃开发核能,今后将着重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该政策转向引发国际舆论高度关注。业内普遍认为,韩国弃核或将削弱本国核电技术在国外的竞争力,必将使其海外竞争力受损。国内煤电价格方面,发改委近日下发调整电价结构通知,业内人士认为上调上网电价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燃煤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煤炭企业海外并购方面,嘉能可再度加价,以高出1.25亿美元现金一次性支付的报价,让兖州煤业收购的结局再度充满不确定性。
监测周期:2017.6.19-2017.6.25,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韩国能源政策大转向:宣布不再开发核电
【事件概述】
6月19日,韩国首座投入商业运营的核反应堆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宣布正式退役。总统文在寅借机宣布将放弃“以核能为中心的能源政策”,包括停止新建核电站,不再批准旧核电站延期运行。“永久关闭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是走向‘脱核电’国家的起点”,文在寅表示,今后韩国将着重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他还重复了竞选时的另一个承诺:在5年总统任期结束前至少关闭10家老旧火电站,以减少温室气体和粉尘排放。文在寅先前公布一个目标:争取到2030年实现韩国20%的电力来自清洁可再生能源。
有媒体评价称,古里1号机组为满足韩国工业化进程中急剧增长的电力需求奠定了基础。此次首座核电机组退役有望成为韩国核电政策的分水岭。
【舆论观点】
作为较早使用核电且已成为世界主要核电大国之一的韩国,放弃发展核电,让外界感到诧异。舆论认为,此举必然导致韩国核电出口竞争力受阻;同时放弃核电后所造成的电力缺口,将导致消费者承担的成本增加。
文在寅政府选择“脱核”主张,也反映了当前的国际趋势。随着天然气价格下降和可再生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核电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力下降。核电专家认为,核电成本居高不下,使全球一些大型核电企业普遍面临经营挑战。
此外,古里核电站1号机组近年来的安全隐患不断引发争议,加上2011年福岛核事故的发生,加剧了公众对核安全的担忧。
对于韩国放弃核电所带来的影响,有分析人士认为,文在寅政府的新政策会对韩国核电工业产生重大影响,可能扭转其核电工业过去几十年迅速发展、扩大的势头,一旦国内核电发展受限,也必将使其海外竞争力受损。
韩国减少对核电的依赖,必然加大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可能会增加从国外进口天然气。这对韩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会有比较深刻的影响,对周边国家关系和地区地缘政治也会有潜在影响。
媒体方面,界面新闻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虽然韩国新政府表示国内将不再建设新核电站,但对于支持核电出口的政策,目前并未改变,韩国仍然将核电出口当作带动经济发展的主要路线。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核电深受政治因素影响。一方面,核电出口很大程度上依赖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另一方面,民选政府会将核电作为政治博弈棋子争取选票,不排除韩国更换新领导人后,面对增长的电力需求,改变目前的核电政策。
【分析研判】
在本监测周期内,韩国放弃核电取消新建核电站计划引起多家主流媒体以及行业专家的高度关注。除《人民日报》、新华社、央广网、中新网、第一财经网、界面新闻网等媒体外,核电行业资讯网站、行业观察类公众号等多作出专业性较强的能源政策解读并呈现相关领域专家观点,媒体评论文章较少。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核电开发利用的态度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德国的弃核政策极大地影响到了其他欧洲国家,在福岛核事故之后,瑞士、比利时和西班牙等国家宣布逐步放弃或缩减核能,逐步扩大使用可再生能源。韩国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和经验积极推进海外市场开发,已跻身世界核电强国行列,如果此时放弃核能计划,其发展起来的核技术不仅在国内无法再运用,可能会削弱本国核电技术在国外的竞争力。舆论认为,中国能借此机会提高技术的竞争力,增加出口的市场范围。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核”的敏感性和特殊性,核电安全一直是国际社会和公众关注的争议焦点,我国核电发展还面临公众接受等诸多难题。文在寅的说法将对核电发展带来一些深远影响,甚至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或干预中国决策者的判断。
力拓澳洲煤矿竞购:嘉能可杠上兖煤 抬价1.25亿美元
【舆情概述】
6月9日,大宗商品大鳄嘉能可公司通过官网发出以25.5亿美元收购力拓集团旗下联合煤炭公司100%股权的要约。嘉能可的报价直指今年1月24日兖州煤业澳大利亚有限公司和力拓矿业集团达成的资产购买协议。嘉能可提出以25.5亿美元收购联合煤炭,价格比兖煤澳洲高出整整1亿美元,而且嘉能可全额现金支付。6月20日,力拓董事会重申,建议股东投票赞成将子公司联合煤炭出售给兖煤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董事会认为兖煤一次性支付24.5亿美元收购公司动力煤资产为股东提供了最优价值,增强了交易确定性。6月23日,嘉能可已提交了一份新报价,新报价提高至26.75亿美元,并且在收购完成后一次性付清。
【舆论观点】
这笔交易,其结果战略意义重大。《中国证券报》称“此次对力拓澳洲煤炭业务的并购,是兖州煤业在全球大宗商品周期性波动中的一次漂亮‘抄底’行动。交易完成后,兖煤澳洲将跃升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独立煤炭生产商”。专家表示,并购后兖煤澳洲将成为对日本、韩国出口的重要澳洲煤炭公司,有望参与甚至主导日澳动力煤谈判,提升中资煤炭企业在亚太地区海运煤市场的话语权和定价权。
此次交易或陷价格火拼。《经济观察报》评论认为,兖煤竞购力拓煤矿有可能陷入价格火拼,如果到了定要火拼价格的关头,兖州煤业最终很难出价在嘉能可之上。此外,嘉能可欲恢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主导权。业内分析人士表示,嘉能可此前通过出售资产断臂求生,随着危机缓解,其势必会通过阻挠中国企业在能源市场的并购,维护其在大宗商品市场上的地位。
【分析研判】
在本监测周期内,“嘉能可半路搅局兖煤竞购”相关报道被大量转载,舆情热度迅速攀升。该事件的原发媒体,主要为《证券日报》和《中国证券报》等财经媒体,行业类、财经类、综合类网站纷纷报道转发。自媒体中,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度极低,网民转发和评论都极少。
根据英国和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力拓与兖煤的交易须力拓股东批准,英国上市力拓和澳大利亚上市力拓股东大会分别定于6月27日和29日召开。因此,在股东大会召开之前,本次交易并未“板上钉钉”。接下来,“兖煤在交割日一次性支付26.75亿美元”“股东大会的召开”等将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同时,15天之内,嘉能可已两次报价竞购力拓澳洲煤矿,嘉能可在最新声明中称“出价高于兖煤,属于‘更优质’的报价”,最先发起收购的兖州煤业能否如愿将这一资产收入囊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对于兖煤澳洲这家具有央企背景的公司而言,在中澳两国政府都放行的情况下,遭遇嘉能可公司的“强势抢亲”,恰是中资企业海外收购中所面临的弱肉强食、受到歧视的现状的缩影。多年来,国内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困难,企业在海外并购方面缺乏经验,即便是实力较为雄厚的央国企,在海外并购中也是步履艰难。
此次交易,尽管兖州煤业手握协议,可是一旦有了搅局者,究竟卖给谁仍然掌握在力拓手中。此类事件再一次提醒国内企业,需要时刻关注国际竞争形势,在压缩产能的同时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产品高附加值和企业转型。同时,“出海”企业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如何在“走出去”时杜绝“水土不服”,克服文化隔阂、企业管理、融合风险等差异,真正实现“买得起”并且“守得住”。
此外,本次交易相关企业方应加强对不良信息的监测和预警,重点关注资本市场的动态,针对不实信息及时作出澄清,稳定资本市场的投资预期。
发改委调整电价结构 有望缓解火电亏损困局
【舆情概述】
国家发改委已于近日下发《关于取消、降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合理调整电价结构的通知》。通知称,自7月1日起,取消向发电企业征收的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将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征收标准各降低25%。发改委称,由此腾出的电价空间用于提高燃煤电厂标杆上网电价,缓解燃煤发电企业经营困难。这一举措,将改善煤电企业因煤价高企带来的经营困境。随着煤价合理回归与电价结构调整,火电企业业绩将得以改善。
【舆论观点】
降费措施有望改善火电盈利水平。据了解,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基金自2016年1月1日起征收,各地征收标准不同,山西、河南、山东、重庆、安徽等地度电征收标准在1分钱以上,全国平均0.76分/千瓦时。取消工业结构调整基金,意味着变相提高电价0.76分/千瓦时。业内分析师表示,取消产业结构调整基金,利好火电企业上网电价提升,降费措施有望从量、价两个层面改善火电盈利水平。澎湃新闻网称,此举预计可提升电力企业收入约85亿元。《中国证券报》报道,预计此次调价将给火电上市企业带来200%至400%的盈利弹性。五大电力集团的上市平台华电国际、华能国际、大唐发电、上海电力将集体受益。同时,低估值、发电规模有增长的地方电力企业,如皖能电力、京能电力、浙能电力也将因此受益。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调整终端用户电价将不受影响。此次煤电上网电价上调是由政府性基金腾出的电价空间,因此不影响整体终端用电价格水平。具体而言,平均到户销售电价由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电网损耗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四部分组成。政府性基金挪出的电价空间使上网电价上涨,总量不变,所以终端用户电价不受影响。
自媒体平台中,大多数网民对于此次上网电价调整持不认可态度。统计显示,57%的网民认为,此次上网电价调整增加了百姓的负担,将亏损转嫁给了消费者。此外,大部分网民对西北地区弃风、西南地区弃水的问题表示不满。
图1:网民观点分布图
【分析研判】
此次上网电价的变相上调,主流媒体的报道集中在火电成本下降、火电行业迎利好、煤电矛盾得到缓解等方面。自媒体渠道网民多抱持不认可甚至指责态度。相关部门和媒体对“上网电价调整对消费者的影响”“上网电价与日常购电电价的差别”“基金调整是否触及消费者利益”等问题的深度解读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信息不对称,极易引发网民的曲解。
长期以来,因煤价变化导致煤电矛盾、“煤电顶牛”的事件频频出现。最突出的事件莫过于今年3月宁夏7家电厂和神华宁煤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尽管政府有关部门一直在试图调和煤电矛盾,但是缓解并不意味着结束。“市场煤”与“计划电”之间无法真正实现联动,成为煤电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本次发改委调整电价结构,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煤电价联动问题,但有望缓解火电亏损困局,对于稳定当前的市场体系十分有益。
(责编:王摇⒅烀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