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日至9日的观察周期内,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发布《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天然气发展的目标,受到业内关注。炼油行业方面,权威人士分析,目前炼油产能过剩1亿吨,产能过剩率大约在13%至18%,形势严峻。集中于山东的地炼与两桶油的价格战尤为激烈。核电出口方面,7月5日,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迎来中国国家馆日。多家媒体报道中哈能源合作正迈入新阶段,在原有合作基础上,将拓展油气技术及装备制造、核能、新能源等三大新领域的合作。本周其他热点话题请见下表:
监测周期:2017.07.03-2017.07.09,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发改委力推天然气利用 市场潜力有望释放
7月4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等13个部门制定了《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到2020年,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力争达到10%左右,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148亿立方米。到2030年,力争将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提高到15%左右,地下储气库形成有效工作气量350亿立方米以上。《意见》还指出要加快推进天然气在城镇燃气、工业燃料、燃气发电、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利用,并提出一系列保障政策,旨在将天然气培育成为我国现代清洁能源系统的主体能源之一。
【舆论观点】
“煤改气”将刺激天然气消费。《意见》强调了实施城镇燃气工程,其中包括,以京津冀及周边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内的重点城市(2+26)为抓手,力争5年内有条件地区基本实现天然气、电力、余热、浅层地能等取暖替代散烧煤。方正证券研报认为,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主要由于实体经济景气度同比提升,以及各地煤改气工程的推进。“煤改气”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为天然气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石油大学天然气问题专家刘毅军教授表示,“煤改气”是天然气利用中最重要的方面,但推进过程中同样面临很多困难,新规将会倒逼地方政府推进“煤改气”,并提供持续的政策支撑。
促进天然气发电等下游的利用。卓创资讯分析师表示,之前虽然国内一直呼吁加快发展天然气发电,但由于天然气价格机制以及发电价格机制等在国内市场并不完善,国内天然气发电发展一直缓慢。此次《意见》的正式出台,对天然气发电等下游利用端是一大利好,并且明确了各领域的发展方向,这对我国天然气下游需求有较大拉动。中宇资讯分析师认为,随着天然气市场改革进程加快,也为天然气发电带来一定发展机遇。
【分析研判】
自7月4日《意见》发布以来,连续多天,《经济参考报》《证券日报》《上海证券报》《每日经济新闻》等主流报刊对该政策进行多角度的解读报道。推进天然气在四大领域的利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煤改气”以及天然气发电等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众多证券研究机构和行业分析师对这些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分析和预测。控煤、稳油、发展天然气将是未来我国化石能源发展的大方向。此次意见的出台,进一步明确扩大天然气利用的重点方向和政策支持,使天然气产业有望成为“十三五”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能源产业。
此次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引起公众对天然气行业的关注,对于天然气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而言,与政策方针相契合的企业作为和相关宣传,更容易收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和较高的关注度,这也是相关企业舆情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炼油产能过剩亿吨 地炼与“两桶油”价格战发酵
近日有报道称,集中于山东等地的地方炼厂与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背后暗藏着地炼和“两桶油”的利益博弈。“两桶油”的多个炼厂已有降低产量计划,中石化的部分炼厂已经降低了8月份和9月份的成品油产量。
梳理此前报道发现,此次“价格战”从今年4月开始,正在持续发酵。在炼油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两桶油与地方炼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进入6月以来,山东市场的油价战规模和幅度空前。市场各方经营者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不管批发还是零售环节均是大打价格战。
【舆论观点】
业界倾向认为,“两桶油”减产的主要原因是当前国内炼油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有分析师表示,今年以来,国内仍有大型炼厂投产,供应不断增加,但需求持续低迷。成品油市场供需矛盾将愈加严峻,炼厂低开工率或成为常态。
市场对价格战最终的目的有三种猜测,一为去库存,二为海外上市做准备,三是借降价打压民营炼油厂。对于此次成品油价格战的长度,有分析师表示,当前的“价格战”可能不是短期行为,甚至可能持续到明年。《中国能源报》则刊文称,加油站为了最大限度维持现有市场份额,“价格战”仍将持续。但未来“两桶油”不会维持全国性、大幅度、常年的价格战,阶段性、不同力度、区域性的价格战可能较为频繁。《上海证券报》发文建议有针对性地调整当前成品油出口贸易政策,缓解国内供需失衡问题,促进成品油出口长期健康发展。
对于国内炼厂如何应对更加严酷的竞争环境,中国联合石化公司副总经理钟富良认为,炼油能力过剩已成定局,未来更能左右市场竞争能力的,将不再是资源获取渠道或者装置规模,而是能否获得稳定的成品油出口市场,以及能否获得全产业链的定价权与话语权。
【分析研判】
媒体对于地炼与“两桶油”之间的利益争夺战关注度持续走高。关注点包括价格比拼、终端争夺、原料较量、价格战持续时间等。然而价格战最终的压力还是会传导到地炼上面,地炼既是生产商,又是分销商,又是中石油中石化的供货商。这轮价格战地炼行业成为输家的可能性较大。
成品油市场供需矛盾将愈加严峻,地炼企业抱团取暖是化解风险较为的合理选择。随着价格战持续升级,一方面,处行业下游的地方炼化在外部面临来自两桶油更激烈的竞争,内部存在规模小、产能分散、产品附加值低、销售终端、规模扩大受限等问题困扰。另一方面,地炼行业如何更好的化解风险,深化合作、抱团取暖、提升品牌竞争力和话语权,缩小与两桶油的差异依然是地炼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活动举行 中哈核能领域合作受关注
7月5日,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迎来中国国家馆日。在其间举办的“中哈能源合作论坛”上,有代表指出,中哈能源合作正从简单的油气、矿产开发,拓展至油气技术及装备制造、核能、新能源等三大新领域。
6月初,习近平主席参观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并称赞“华龙一号”。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品牌获得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中国核电企业表示未来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华龙一号”相关工作,深化清洁能源合作。
【舆论观点】
中哈核能领域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结合,形成了核电“一带一路”的长期发展路线。对于中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壮大具有深远的意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参考消息网、网易、搜狐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报道。《经济参考报》的文章称,目前哈萨克斯坦和中国正在进行“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和“一带一路”构想的对接,希望通过引进创新的企业和项目来带动更加紧密的合作。
中哈双方对能源基础建设、核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合作进行了相应的谈判。中新网报道称,已逾10年的中哈核能合作不仅为中国保障了资源供给,也推动了哈国核燃料产业的升级。此外,随着“一带一路”加快推进,中国装备的国际影响力正在提升。国资委副主任黄丹华认为,要以高铁、核电、特高压、4G、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为依托,带动中国装备、技术、标准、服务、管理走出去,努力打造中国品牌。
在中国国家馆日、中哈能源合作论坛等系列国际合作交流活动中,伴随习近平主席等高层领导的肯定和赞赏,我国核电企业获得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央视俄语频道报道中国核聚变能源开发与ITER计划是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内最吸引人的展项之一,“人造太阳”形象地展现了我国在核聚变领域的成就。《中国贸易报》报道评论中国馆中核集团活动日为中哈两国能源部门、相关企业及公众了解中核集团和绿色核能打开了一扇窗口。
【分析研判】
此次阿斯塔纳专项世博会中国国家馆日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密切关注和全面报道。期间举办的中哈能源合作论坛暨中哈企业家委员会能源会议更是舆论关注解读的热点。分析人士认为,中哈双方将深化核能领域的合作,稳步推进燃料厂建设等工作。并将以此次世博会为契机,加强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哈双方在能源领域合作由来已久,此前中国核项目核燃料组件厂在哈开工建设,被誉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的标志性项目。在经济尚处在发展阶段的“一带一路”的很多沿线国家,对核电等清洁能源的需求是相对巨大的。在此背景下,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核电项目,核电技术、安全管理经验、装备产能与建设能力将成为下一阶段舆论关注重点。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