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如何化解因下属失误导致的舆情风波?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16

问:从近期一些政务舆情中发现,时有因下属工作不当,给单位或部门领导带来不利影响的案例,请问应如何有效化解?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刘聪、舆情分析师 于施洋:

1. 快速响应 态度先行

政务突发负面舆情,往往容易迅速引发群体式的“吐槽”“贴标签”,使单位或部门包括相关领导十分被动。对此,一是需掌握政务舆情回应的时效要求,下好舆情应对的先手棋,以快打快,及时通报相关情况,表态积极调查、处理,避免舆情进一步肆意发酵扩散。

二是尤需注意快报客观事实,慎报主观定性,避免产生次生舆情。如在陕西富县县委领导署名文章被质疑抄袭舆情发生后,当地有关方面在次日即予以正面回应,但其中“县领导对文章撰写情况不知情,对署名发表不知情”等内容,不仅未起到澄清事实、平息质疑的作用,反而迅速引发了次生舆情。部分舆论质疑“不知情”比“抄袭”还糟,甚至发散出对形式主义等窠臼的批评。

因此,舆情回应需注意时度效的统一,在时间优先级上态度先行,博取同情之理解,达到理解之同情,力戒“越抹越黑”“越说越不信”。

2. 严肃问责 责任到人

“调查―问责―整改”是舆情回应的应有之义,也是与网络民意同频共振相向而行的必要步骤。只有及时主动通报调查进展和问责处理结果,回应公众诉求,才能有效引导舆情走向,掌握舆情主导权。如在7月4日网曝“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干部呷着槟榔叼着烟,女干部撑着伞抗洪救灾”舆情发生后,当地官微“望城之声”于次日公布调查处理结果,通报镇纪委书记带队现场处理汛期群众紧急疏散转移工作时,随行社区主任确有上述不当行为,决定给予党内严重警告处分;镇纪委书记工作“不细致”,没有提醒制止其行为,决定给予通报批评。事实证明,主动公开,明确问责,有利于平息争议质疑,弥合舆论分歧,争取舆论认同。

3. 反躬自省 主动担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组织及其负责人都是责任主体,必须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务舆情回应的61号文件,也明确了政务舆情回应的责任。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应主动对因工作不当和失误而导致的负面舆情,担负领导责任。

如在前述陕西富县领导署名文章事件中,“领导不知情”的前期回应引起舆论不满之后,当地媒体报道,富县县委专就此事召开民主生活会,县委书记做出深刻检讨,表示“完全接受舆论监督和批评,认真整改工作作风不实不严等问题,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学习,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干事”,相关舆情热度逐步下降。因此,主要领导同志带头反思,主动担责,落实整改,有利于重塑单位部门舆论形象,赢得主流舆论的认可。

4. 形象修复 转危为机

后续形象修复是舆情应对闭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赖于舆情回应过程中的主动公开,问责整改,还需要事后巧妙组织舆论议题设置,改善修复舆论形象,避免形成舆论刻板印象和“标签化”。如2009年以来,河南嵩县、山西寿阳县、山西沁源县、四川会理县、浙江杭州余杭区、安徽宁国市等先后出现领导下基层调研,有关部门刊发照片时,出现明显PS(修改)痕迹,受到网民质疑。虽然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均先后表示认真调查反思,处理相关工作人员并积极表态整改落实,但“领导爱‘悬浮’”的“标签”一时难以消除,地方形象修复大多缺乏着力点。

不过,会理县在应对“悬浮照”舆情时,一方面开通涉事工作人员微博,主动公布PS前原图,承认工作错误并与网民轻松互动;另一方面政府官方微博借助“PS”风波舆情热度,推介当地旅游。多方处置巧妙融合将一起地方突发负面舆情,转化为一次颇为成功的干群互动和旅游推介,处置过程不超过48小时,堪称政务舆情转危为机、修复公共形象的典型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