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品牌
饥饿的华为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392
  抽文一:危机感与恐惧感的血液,在华为身体里汩汩流淌。作为华为的舵手,年逾古稀的任正非认为,如果掉以轻心,华为内省式的忧患意识,难免就会被业绩冲淡。
  抽文二:利剑悬头的危机感,化成了华为团队强大的执行力,铸造华为“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护”的精神基石。
  抽文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更换血液,才能激活组织。“在当前行业数字化及网络转型的时机,我们从研发集结了2000名高级专家及干部,奔赴战场,与几万名熟悉场景的前线将士,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铁流,”任正非激励出征将士,“在机会窗开启的时间,扑上去,撕开它。”
  饥饿的华为,从优秀迈向卓越
  1987年,不惑之年的任正非白手起家,筹集两万元在深圳创办华为,最初发工资靠打借条。华为生不逢时,干的又是科技行业,在通信设备领域,放眼望去家门口被爱立信、诺基亚、朗讯、西门子、北电网络等西方百年巨头虎踞龙盘,华为只能跑到海外条件恶劣、战火弥漫的市场抢订单。在华为的印象中,这些西方设备巨头就像一座座大山一样,将华为压得喘不过气来,无边地绝望。
  即便世纪初,华为无线试图往欧洲市场突破时,这个GSM、3G技术的发源地,也不给华为半点机会,将大门对华为关闭。当时有一篇报道说,华为进军欧洲,就像山本五十六轰炸珍珠港一样,必将自取灭亡。那时的艰辛,只有老一辈华为人知晓——华为市场人员就像孤魂野鬼一般,长期飘荡在外,几年才能拿下一笔订单。据他们回忆,每拿下一个客户,通常会号啕大哭,因为太不容易了。华为意识到,唯有在技术和创新上全面超过它们,才能真正赢得尊重、赢得市场。
  为了建立技术优势,在研发投入上华为不惜成本,将每年10%以上的营收用于研发,近年增加到15%。过去10年(截至2015年),华为研发投入共达2400亿元。今天,华为已成为通信设备领域的领头羊,而那些它曾经高山仰止的百年巨头,有些已淹埋于尘埃中,即便活下来的,大部分都在走下坡路,唯有华为一路高歌。2016年,在全球电信设备市场颓势的大环境下,华为逆势高速增长,预计全年营收突破5500亿元,增幅40%以上。
  但,华为并没有因现有成绩而放慢脚步,危机感与恐惧感的血液,在华为身体里汩汩流淌。作为华为的舵手,年逾古稀的任正非认为,如果掉以轻心,华为内省式的忧患意识,难免就会被业绩冲淡。日前,任正非在华为内部发表讲话,不忘提醒管理层,“金融危机可能即将到来,要系好安全带,防止剧烈颠簸。要多穿棉衣,准备过冬。”而在今年早些时候,他亲手组建了华为预备队,着手革除组织中的惰性,迈出“象牙塔”,用新思路去寻找战略机会。
  惶者生存
  从最初的价格竞争,到今天的技术竞争,华为赢得了全球市场,不仅是技术领先者,也是各种标准的制定者。2015年,华为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第一,创新能力也跻身全球前列。今天,就连消费电子巨头苹果也得给华为交专利费。去年,华为向苹果许可专利769件,而苹果对华为的专利许可为98件。
  华为通过“密集炮火,饱和攻击”,迅速崛起为全球领先的通信与信息解决方案供应商,是全球少数几家在IT和CT领域都具备实力的科技企业。与大部分世界500强企业不同,华为的速度并未因为体量的增加而衰减。尽管交出的成绩单出色,任正非却要华为员工不要忘记艰苦奋斗,抢市场时保持“狼性”。任正非说,华为人除了艰苦奋斗还是艰苦奋斗,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能坚持“利出一孔”,下一个倒下的就不会是华为。“利出一孔”出自《管子?国蓄》:“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不管华为的筋骨多么强健,任正非一直在呼喊冬天。安乐者死,唯有惶者生存。“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和自豪感,而是危机感。”在他看来,危机和失败这一天迟早会到来,华为能做的就是延缓这一天的到来。
  忧患意识是华为基业长青的秘诀。大量的事实表明,企业从繁荣走向衰败,往往是从思想懈怠以及内心傲慢开始的,如诺基亚、摩托罗拉等。苹果崛起时,诺基亚管理层对这个颠覆者视而不见,认为它不会在智能手机市场掀起大波澜,结果诺基亚平台着火,被迫跳进冰冷的海水里,几次挣扎都没有成功上岸,今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任正非总结,“历史上的大企业,一旦过了拐点,进入下滑通道,很少有回头重整成功的。”因此,在公司业绩一路高歌时,他一直提醒华为人,必须奔跑得更快些,多一点狼性。但他又提醒华为员工不能吃得太饱,否则就会对食物失去进攻欲望。
  华为的惶惑意识,并不是简单的喊口号,“危机意识”经由任正非反复提及,在每个华为员工心目中潜移默化。以华为消费者业务为例,华为生产手机已有十多年历史,但华为最初只给国外运营商贴牌,连标识都没有,只有扣开手机的背盖,电池上面才有华为的LOGO。因此,华为一度打算出售这项业务。
  就在一筹莫展时,2011年余承东被推到手机业务掌舵人这个位置上。当时,无论华为内部还是外界,都很不看好,认为余承东是在往火坑里跳——华为手机当时在公司内部没有地位,品牌辨识度低。然而,余承东接管华为手机业务后,仅用3年就做到全球前三,现在又对三星、苹果发起冲击。
  有所不知的是,2012年时,余承东制定的战略相当冒险,虽然手机业务业绩大增,但因为没有达成自己的目标承诺,结果连同余承东在内的华为消费者业务高层集体放弃了年终奖。事实上,余承东大可不必这样,消费者业务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公司预期。
  2013年,在遭受小米冲击时,余承东旗帜鲜明地砍掉低端定制机,损失了3000万部出货量,遭致很多人反对,一度让他面临强大的阻力,甚至有下课风险——过去,华为手机的销量,主要靠运营商定制机。但,余承东顶住了压力,他认为高端之战是一场无法回避的战争。余承东的思路被证明是正确的,华为手机通过定调精品战略,在中高端市场慢慢打出一片天地,Mate系列与P系列,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认同。
  利剑悬头的危机感,化成了华为团队强大的执行力,铸造华为“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护”的精神基石。华为消费者业务CMO张晓云,是一位80后女性,承受着沉重的工作压力,与家人团聚时间少。“很多朋友问我同一个问题,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在最需要陪伴时不在他们身边,你不觉得愧疚吗?”张晓云说,不愧疚是假的,每次出门孩子抱着自己的大腿说妈妈别走,那一刻如同万箭穿心。但她告诉孩子,妈妈在为一个远大的梦想全力以赴。在她看来,华为有太多优秀的员工,自己是被这些优秀员工裹挟着前进。
  “无人区”的困惑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2000年,华为在深圳五洲宾馆举行的出征将士送行大会,颇有些风萧萧易水寒之感。用华为轮值CEO郭平的话说,那时的华为连马革也没有,市场人员奔赴的海外,那里战火弥漫,充满未知。至今回忆起来,那次誓师大会,是生活所迫,走出去是为了活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老员工依然记得,任正非在大会上鼓动性地喊出,“是英雄儿女,要挺身而出,奔赴市场最需要的地方。”
  那次出征,是华为重要的战略转折点,华为人用青春、热血和汗水,打开了视界。16年过去了,华为已枝繁叶茂,三大业务板块(运营商BG、消费者BG、企业BG)相互给力。在外界看来,华为无疑是成功了,成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标杆,国外企业甚至担心,华为的崛起是它们的灾难。
  但华为认为,科技行业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会酿成大错。强烈的危机意识,驱动华为迈入“无人区”。不过,困惑也随之而来。“我们错过了语音时代、数据时代,世界的战略高地我们没有占据,我们再不能错过图像时代。” 在10月28日的研发将士出征大会上,任正非对成绩闭口不谈,而是直面公司的软肋,“云化是我们不熟悉的领域,图像虽然我们领先,但……还没有建立一支成熟的队伍。特别是面对大视频带来的流量洪水和更低的时延要求,我们还没能驾驭。”任正非认为,若现在不奋起直追,去卡位未来技术,华为的增长存忧。华为需要新的英雄,攻下新的山头,而那些不能带队打战的,将会从领导岗位退下来。
  在2016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任正非说,华为正在本业攻入无人区,处于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但华为的创新,还停留在工程教学、物理算法等工程学创新层面,尚未进入基础理论研究。“随着逐步逼近香农理论、摩尔定律的极限,而对大流量、低延时的理论还未创造出来,华为已经感到前途迷茫、找不到方向。”任正非说,“重大创新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理论突破,没有技术突破,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有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华为接下来要寻求突破,目前已在全球建立了26个能力中心,网罗了全球大量的优秀科学家
  越是前途不确定,越需要创造。华为认为,困难重重,也意味着机会多多,华为只有主动进击,才能不被淘汰、不被颠覆。任正非告诫华为,在机会时代,一定抛弃机会主义,保持战略耐性,敢于板凳十年冷。而能成就大事者,成就大功名者,无不是几十年如一日,生命不止,探索不止。
  为了解除困惑,华为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华为过去是一个封闭的人才金字塔结构,现已炸开金字塔尖,开放地吸收宇宙能量,加强与全世界科学家对话与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擦出火花。
  华为俄罗斯数学研究所招聘了一大批数学专家,其中有一名技术天才,为华为打通了移动网络算法。这个研究所是在任正非亲自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主攻数学算法——俄罗斯是出数学大师的地方。事实证明了任正非的眼光,正是这个研究所,帮华为突破了移动网络的技术瓶颈。
  据透露,俄罗斯研究所的这位天才,在数学领域才华突出,但在性格上特立独行,玩世不恭,如果按正规公司管理流程,可能容不下他。事实上,一段时间里,华为都不知道他在捣腾什么。不过,华为认为,但凡天才都有独特个性,因此,华为对其在管理上给予宽容,允许他一定的自由度。
  华为的耐心与宽容管理,终于取得了收获。突然有一天,这位技术天才豁然开朗,宣布打通了不同网络制式之间的算法,这让华为在这个领域一下子处于绝对领先,成为全球首家实现GSM多载波合并的公司。这就是闻名全球的SingleRAN技术,被沃达丰技术专家称为“很性感的技术发明”!
  在过去,2G、3G、4G,不同的网络制式,有不同的算法,这个瓶颈一直困扰着所有电信设备商。移动网络算法打通后,华为的2G、3G、4G产品可以在同一平台上运行,不再需要一个波段一根天线,这一革命性技术突破,可给运营商节省30%以上的成本,而且更环保。此外,电信运营商还能节省站址空间,使得基站布局更灵活。凭借SingleRAN技术及分布式基站,华为无线迅速崛起,以风卷残云般横扫全球市场。华为的竞争对手试图模仿华为,但由于涉及复杂的数学运算,并未取得实际性突破。
  然而,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华为不能吃老本,必须不停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俄罗斯数学研究院之后,今年6月,华为又宣布在法国成立数学研究院,挖掘法国基础数学资源。法国也是诞生数学家的地方,在历史长河中,这里诞生了一大批群星璀璨的数学家,如笛卡尔、马兰?梅森、波莱尔等。华为此举是要往任正非说的“基础理论”突破,重大创新才是无人区的生存法则。
  冲击旧秩序
  今天,华为进入全球百强企业阵列,未来几年有望突破万亿元营收。但大兵团作战要求华为的战略战术也得跟着变。华为认为,曾指引公司前进和打胜仗的传统武器和战术,以及现有的组织结构,已不适合大平台精兵作战。
  中国企业有一个通病,伴随着企业成长,大企业病在内部随之蔓延,慢慢腐蚀肌体,失去前进动力,这是一道难以迈过的坎。老员工在一个部门、一个位置沉淀太久,远离市场的硝烟,就很难理解客户需求。对华为而言,如果内部不够警醒,不亮出手术刀,亲自割去裂变的细胞,肌体也会病变。
  华为要完成作战方式的跨越,首先要消除员工的舒适感,注入新鲜血液。“未来二三十年,世界会爆发一场巨大的技术革命,这是人类社会五千年不曾有过的,其深度、广度我们还想象不到。” 任正非说,华为将向全世界最智慧的大脑开放,接纳一切新生,加强血液流动。
  “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华为明年就成立30了,如何打破这个魔咒?华为已有“大限将至”之感,摆在华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衰亡,要么新生。任正非开出的药方是,从调整华为的组织、结构入手,让人才流动起来,去激活华为。
  东风吹,战鼓擂。10月28日,华为举行主题为“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出征将士欢送会,公司重要高层均出席了这次大会,三位轮值CEO及任正非发布了激情的演说,场面催人奋进,慷慨激扬,让未能到现场只能守在网络上观看欢送会直播的华为人,听得热血沸腾。
  华为希望预备队员冲刺在全球一线市场,通过对市场的感知,更好地服务客户。另一方面,预备队也可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既让前方干部产生危机感,防止被身边的人替代,同时又给喷涌的新鲜血液晋升机会,促进血液循环。这是华为对热力学第二定律“熵死现象”的活学活用,避免华为过早地沉淀和死亡。
  华为并未叫将士们仓促上阵,而是采取“先学会打枪,再上战场作战”的方法,先让研发人员去一线适应,通过参加训练和项目作战,在战火中淬炼,确保培养出一批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则胜的“将军”。
  对出征的研发将士,华为在政策上体现了宽容和人性化的一面,给他们一定适应期,同时升职、涨工资。华为“心声社区”刊登了一篇任正非的内部讲话稿,他说,“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人才是激发和激励出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据披露,华为开出的条件相当具有吸引力,有些出征人员连升三职。
  华为预备队员是过五关斩六将挑选出来的。首先是研发将士主动跟报名,然后层层筛选,经过评测和考试,最后确定出征的将士,都是17级以上的核心研发人员。在华为心声社区,很多人遗憾自己资历不够,没能搭上班车,只能等来年,去海外,上战场,打得更多粮食。
  春江水暖鸭先知。华为认为,只有经过战火洗礼,才能更好响应客户需求。这些输出的人才,经过一线磨砺之后,回来做领导才能压得住台面。更为重要的是,此举将会增强华为一线的科技能力和科技反应度,增强捕捉商机的能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不断更换血液,才能激活组织。“在当前行业数字化及网络转型的时机,我们从研发集结了2000名高级专家及干部,奔赴战场,与几万名熟悉场景的前线将士,结合在一起,形成一股铁流,”任正非激励出征将士,“在机会窗开启的时间,扑上去,撕开它。”
  16年前那次出征,开启了华为的繁荣期。从“青山处处埋忠魂,何须马革裹尸还”,到“春江水暖鸭先知,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次研发队伍出征,事关华为的涅槃与新生,意义重大。华为要从一个优秀的公司,蜕变成一个伟大的公司,需要用冲击旧秩序,建立新秩序。(作者:徐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