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食品舆情:监管介入幼儿园食品变质事件 白糖国标放宽受关注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46

9月17日至9月23日期间,安徽芜湖两所幼儿园遭家长举报食堂采用变质食物制作餐食,学生食用后身体不适,监管部门立即介入调查,迅速处置获得了公众肯定。个别自媒体发文称白砂糖新国标降低二氧化硫标准引发舆论争议,专家、媒体辟谣称白砂糖新国标安全且可控。上海一餐厅开“天价账单”吸引网民关注,舆论呼吁有关机构介入调查是否涉及公权力腐败。

芜湖两幼儿园食品变质 舆论呼吁监管严查

9月19日,有家长举报,安徽芜湖童馨、得得贝两所幼儿园食堂的食品存在安全问题,执法人员立即赴现场展开调查。23日,芜湖市政府通报称,已查明童馨幼儿园使用过期米醋和生虫大米,执法人员已对上述产品进行扣押,对幼儿园食品库房予以查封,依法对童馨幼儿园股东、园长梁某某刑事拘留。得得贝幼儿园涉经营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被立案调查。有关部门还组织了幼儿园学生赴省内外知名医院体检。

媒体报道称,对童馨幼儿园食品留样和餐饮具抽样送检的检测报告力争在28日完成。后续有关部门将依法依规先行接管两所幼儿园,恢复各项教学秩序。本着自愿的原则,对不愿继续留园的家长,幼儿园全额退还本学期相关费用,鸠江区教育局将统筹安排。

舆论观点:幼儿园食安问题“揪心” 公众呼吁严惩涉事方并加强监管

“芜湖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再次触发食品安全监管之痛。《新京报》评论称,孩子成长历经“奶粉、疫苗、甲醛、馊饭”的磨难太多,如何用制度去将这些作恶的冲动关进笼子;如何用严刑峻法、高额赔偿,砍断他们贪婪的双手――或许每一个典型案例,都将是一次契机。@人民日报微博评论称,应尽快推行园长陪餐制,即园长吃什么,孩子吃什么。如果园长吃小灶,独享珍馐,谁还关心孩子饮食安全?防止园长陪餐走过场,还需强监督、重惩戒。

校园食安问题再现,网民表示“心痛”的同时,也呼吁要“严惩”涉事人员。有网民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违法成本太低,所以他们敢以身试法”;也有网民称,近年来幼儿园食品安全、校车安全等事件频发,希望引起重视,而不希望监管只是停留在表面。

舆情点评:监管高效处置获肯定 公众期待完善监督体制

学校的供餐群体特殊,供餐人数众多,社会关注度高,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易引发舆情危机。19日,芜湖市鸠江区有关部门接到举报后立即采取行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对该园相关食品进行了封存、取样,向现场家长作了相关问题解答,20日至23日,鸠江区政府、芜湖市政府相继发布通报,公布幼儿园食品安全问题相关情况,采取安排幼儿体检等措施。各部门紧密配合,高层级介入,高效处置,获得了公众肯定,缓解了舆论争议。

近年来,幼儿园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仅依靠监控设备盯梢、家长“翻墙监督”等手段,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总是在问题曝光后监管才介入”“孩子一口饭,天天出问题”等争议,显示出公众焦虑。有关部门还需建立更加严密和常态化的监督体制,完善家长参与校园监督的渠道,让处罚真正起到震慑作用,以保障校园安全。

白砂糖新国标被指放宽二氧化硫指标 公众担忧健康安全隐患

据澎湃新闻、《中国新闻周刊》等媒体报道,9月1日,白砂糖的新推荐性国标GB/T 317-2018正式实施,代替旧的GB/T 317-2006。新推荐国标实施仅半月,不少网民发现,对比旧推荐国标,二氧化硫指标较之前有所放宽。一时间,多个自媒体公众号发文批评,认为新标准放宽白砂糖二氧化硫指标,会对健康造成威胁。但也有专家认为,新标准仍是安全且可控的。

舆论观点:辟谣“白糖含二氧化硫致癌” 官方需明晰标准变化缘由

业界专家科普白砂糖新国标安全且可控。国内大部分甘蔗糖厂使用亚硫酸法,以二氧化硫为主要的澄清剂,白砂糖中会残留微量二氧化硫。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少伟称,作为白砂糖残留物的二氧化硫的安全性,归根到底就是看食用的品种和量。而白砂糖中的二氧化硫的残存量很少,可以放心食用。制糖工程专家李坚斌认为,二氧化硫指标含量变化跟生产工艺有关,新国标中对于原材料的标准也进行了细分和规定,总体来说,新标准所规定的二氧化硫指标,是安全且可控的。北京市营养学会理事顾中一在其微博发表视频解读中也认为,二氧化硫作为三级致癌物并没有人体证据能够证明它致癌,日常的食糖食用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少量二氧化硫进入体内后最终生成硫酸盐,可通过人体正常解毒后由尿液排出体外,不会产生毒性作用。

食品领域较宽泛,新标准衔接有不完善之处,个别问题仍待解读。《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白糖新推荐国标中对食品安全相关指标进行修改,实际上是源于国内整个食品安全标准体系的根本性变动。报道援引业内人士观点称,国家实行食品安全标准,原本是好意,可以增强标准的权威性,但整合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小问题。食品领域很大,总有一些东西衔接不了,所以食糖领域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此外,企业有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本性,二氧化硫标准的放宽,是否会导致制糖企业在具体生产中放低标准等问题,还应该由制定标准体系的官方人士出来解释,到底怎么做才是合情、合理、合规、合法。也有观点称,食品添加剂国标中对食糖中的二氧化硫残留规定与食糖行业现实情况不衔接,目前的值确实“有点宽松”了,未来很可能面临再修订。

有网民质疑标准随意放松,认为当前国内消费升级,对高标准高质量的商品需求越来越大,本来应该因势提高标准,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集中度,却反其道而行之。但也有网民对新标准持肯定态度,认为标准的制定慢慢在吸纳企业参与,以前一个标准出台,监管中发现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够达到,无法监管。技术的提升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一下子就按国际标准要求。

舆情点评:食品标准修订工时紧任务重 官方需做好舆情风险把控

白砂糖是人们的日常摄取物,个别公众号渲染其中含有二氧化硫“致癌”,暗示食品标准制定背后是企业利益导向,吸引公众关注。近期“三文鱼生食标准”争议未平,公众担忧此次白糖食品标准也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业内专家、媒体及时发声辟谣,澄清白糖食品标准变化的缘由,有力遏制了谣言的扩散。

据报道,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以前,我国涉及的食品标准非常多,卫生、质监、农业等各部门都出台过标准,这些标准之间经常有交叉、重复的现象,标准多而杂,导致企业经常无所适从。近年来,我国启动了大规模的、系统的食品标准清理修订工作,这项工作进展很大,但由于涉及到的标准非常之多,目前仍在进行中。在标准整合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被个别自媒体借此制造“噱头”,追求“眼球经济”。食品标准的变化,在公众眼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食品安全是否能得到保障。相关部门还应及时明晰公众疑虑,以平息食品标准整合过程中产生的舆论争议。

上海现“天价账单” 餐厅前后表态不一引舆论争议

一份在网络流传的账单引发公众关注,该账单显示,9月18日晚,8人在上海市一餐厅用餐,总消费金额高达418245元,人均超5万元。面对这份“天价账单”,该餐厅曾矢口否认,但之后餐厅负责人又承认了账单的存在,称晚宴为私人订制,是“迪拜王子请人吃顿饭”,强调餐厅合法合规经营,并辟谣饭局上“没有明星也没有领导”。19日,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向媒体表示已介入调查此事,基本确认“天价账单”真实,调查结果将会及时公布。

舆论观点:饭局是否涉及腐败需权威机构介入调查

“天价”刺激大众好奇心,有观点认为市场行为本身不违法违规。《华夏时报》报道引述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师刘时工观点称,从文化、社会的角度来看,该事件受关注主要源于刺激了大众的好奇心。大众想知道天价美食是什么,什么食材,什么味道,凭什么值那么多钱;其次是对上层阶层的生活方式消费水平的好奇,想窥探、想观光。有法律界人士也评论认为,一个愿意买一个愿意卖是很正常的生意。天价菜肯定有事先告知价格的,不然没有谁会心甘情愿买单,当日价格属于暂时性的、私人性质的契约。

饭局是否牵涉公职公权的廉洁廉政问题,需权威机构介入调查。南方网评论称,该事件不该由市场监管部门调查这顿饭是真还是假,或者调查这顿饭有没有价格违法行为,而应当由当地纪检监察部门介入调查。因为消费者对这份“天价账单”并没有意见,并没有觉得贵,而大众怀疑这顿饭背后有腐败。《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天价晚宴”餐厅老板给予了“没有明星也没有领导”的否定回答,但鉴于此前该餐厅涉嫌说谎的经历,尤其是考虑到其中一些问题已涉及公众关心的公共利益,对于这些问题的真相,不能只听餐厅老板的一面之词,不能一句“不能向外透露”就了事,而应当由相关权威机构介入,进行全面彻查。

舆情点评:餐厅态度“反转”遭质疑 事件显示公众对“天价账单”或有刻板印象

对于“天价账单”,公众大多认为只要来路正,则是“人家有钱乐意”。引起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餐厅先否认后又承认的举动。态度的“反转”引发公众质疑“天价账单”背后隐藏了腐败问题。

光明网评论指出,种种推断与猜测,隐隐反映了吃瓜群众对既往社会经验简单总结,比如权与富粘连、公与私粘连。如没市场交易违规和官员参与,“天价账单”被当做富人生活标本被围观,对主人公们而言是一场无妄的舆论压力。综合来看,破除公众对“天价账单”背后旅游乱象或公款腐败的刻板印象,还需要监管部门的及时介入和信息公开以消除疑问,公众自身也应建立对财富、高端消费的正确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