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能源舆情:龙郓煤业发生冲击地压事故 中国氢能联盟举办高峰论坛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660

本期,山东龙郓煤业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引发全媒体关注,安全生产舆情热度攀升。“2018年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高峰论坛”召开,氢能清洁高效、利于存储、发展前景广阔引发舆论持续关注。由中广核承建的国内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吸引能源行业媒体和广东地方媒体密集报道。

监测周期:10.15-10.21,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龙郓煤业发生冲击地压事故 安全生产舆情热度攀升

据应急管理部网站消息,10月20日23时左右,山东省能源集团龙矿集团龙郓煤业有限公司接到井下报告,1303泄水巷掘进工作面附近发生冲击地压事故,造成约100米范围内巷道出现不同程度破坏。初步了解,该矿当班下井334人,险情发生后312人升井,22人被困井下。接报后,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和值班负责同志立刻调度,与现场企业负责人、救援人员视频连线,部署安排抢险救援。

该事故引发大量舆论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报刊,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等众中央新闻网站纷纷发文关注。舆论传播主要集中在21日与22日,全媒体报道量高达8463篇次。

全媒体报道量趋势图,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冲击地压尚未攻克 但可预防

冲击地压是在煤矿开采过程中,井巷和采场周围煤、岩体在一定高应力条件下释放变形能,而产生的煤岩体突然破坏、垮落或抛出现象。新华社文章援引业内专家观点指出,冲击地压的发生原因及机理非常复杂,是目前国内外尚未攻克的难题。对此,太原理工大学矿业工程学院教授康立勋也表示,煤矿冲击地压事故的发生概率不好确定,而且没有预兆。但他指出,通过钻孔泄压、注水,开采解放层方式,都可提前释放弹性能,预防煤矿冲击地压事故。

通报及时 应急处置到位 事故舆情压力得到有效控制

龙郓煤业冲击地压事故发生的几个小时内,相关报道纷纷见诸报端,现场事故及救援情况、受困人数、遇难人数详尽真实。事故企业及时上报、数据透明,将舆情压力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政府方面,事故发生后,当地政府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山东省内多支矿山救护队、消防救援队伍共170余人赶到现场,全力救援;山东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抵达救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救援过程中,随时通过媒体将现场的处置与危险告知大众,有效避免了因情况不详导致猜测而产生的舆情危机。21日10时许,新浪微博用户@一张旧船票神探发布不实信息,传播龙郓煤业事故谣言。当日,龙郓县公安局对该用户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及时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散播。22日,山东部署煤矿安全生产专项整治,41处煤矿被要求立即停产,省内通过自省自查,防范安全生产事故再次发生,避免舆情升级。

煤矿事故进入年底多发期 安全生产舆情热度攀升

“贵州盘州梓木戛煤矿瓦斯事故”余温尚存,山东龙郓煤业又发生冲击地压事故,安全生产舆情此起彼伏。能源行业属于安全生产事故的高发领域,安全生产红线意识决不容松懈怠慢。进入四季度,采暖期将至,煤矿事故渐入多发期。相关企业当重视自省自查,强化隐患排查治理,从源头上控制、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

中国氢能联盟举办高峰论坛 舆论聚焦产业高质量发展

10月11日,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以及国家能源局的指导下,由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中国氢能联盟)举办的“2018年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高峰论坛”在海南省海口市召开。论坛发布的《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核心观点指出,我国能源体系存在不安全、不平衡、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氢作为能源载体具有零碳、高效、可储能、应用场景丰富、安全可控等优势,广泛应用将促进能源转型升级。相关内容一经报道立即引发舆论高度关注。

氢能清洁高效 利于存储获业内专家青睐

电力是我国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但其最大问题在于难以存储。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则会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恰恰具备上述传统能源所不具备的众多优势。

中国氢能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余卓平介绍,氢能属于零碳能源,其利用的最终产物只有水,而且氢能非常高效,热值是汽油三倍,氢燃料电池的效率可达60%。氢能可以作为电、热、气等能源互联的媒介,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实现跨能源网络协同优化的唯一途径。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集团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顾大钊指出,氢能可以将无法消纳的电能进行电解水制氢存储起来,弥补电能在存储方面的不足。

具有经济可行性 媒体聚焦氢能产业前景

《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人民网刊文指出,当前,全球氢能利用的产业化、商业化刚刚起步,市场空间广阔,多个国家或经济体已将氢能和燃料电池的技术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氢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量载体,从长远来看,可以在高碳排放的工业和电力领域替代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未来我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将实现技术快速进步,大量创新成果爆发式涌现,氢能实现可持续开发,最终形成“氢能社会”。

《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文章认为,利用我国丰富的煤资源与可再生资源制氢,具有经济可行性,完全可支撑中远期氢能发展的愿景。预计到2050年,氢燃料电池车和氢能发电可实现大规模应用,氢能将成为能源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链有待完善 舆论期待破除基础设施瓶颈

虽然中国在制氢环节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但由于氢能发展起步较晚,行业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舆论认为,目前中国在技术储备方面具有一定基础,但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产业链培育、标准制定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与国外氢燃料电池产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相比,我国需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后期,无论是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还是企业方面的研发创新,都将成为媒体以及舆论关注的焦点。

国内最大海上风电项目开工 承建单位中广核获赞

10月15日,国内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中国广核集团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首个风机沉桩完成,标志着该项目海上主体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自2017年9月12日项目获得核准以来,已相继完成微观选址、工程试桩、陆上集控中心开工等重要工程节点,计划2020年实现全部风机并网发电,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14.56亿千瓦时。

媒体集中报道中广核海上风电领域成绩,褒奖其“领头羊”地位

中国科技网等媒均提及阳江南鹏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是中广核开工建设的第三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中国能源网、《深圳商报》等媒体大量刊文,称除国内单体最大的阳江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外,中广核在海上风电领域还创造了4项国内“第一”:参与了国内第一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建设;自主开发建设了我国首个符合“双十标准”的海上风电项目――中广核江苏如东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了国内难度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福建平潭3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成功中标了法国及欧洲首个海上漂浮风电示范项目――法国大西洋格鲁瓦项目,成为国内首家进入漂浮海上风电技术领域的企业,并认为中广核已成为国内海上风电项目规模化成片开发建设的领头羊。

借政策东风,海上风电喜逢快速发展期

一财网等媒体总结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利好发展政策,认为海上风电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其一,根据《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保守计算,今后5年,海上风机并网容量年均投产规模将达到约2.5GW。依据目前统计的已开工未投产项目情况,预计2018年新增海上风电装机将超过200万千瓦,2019、2020年仍将保持增长,3年合计并网将超过800万千瓦。其二,在政策推动下,弃风限电情况大幅改善。其三,国家发布平价试点项目和竞价上网新政,试水平价上网,通过提高风电项目消纳能力、优化投资环境等途径,可有效对冲上网电价下降造成的收益率下行压力,有利于提升风电产业竞争力,刺激装机复苏。政策利好,为海上风电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海上风电正在快速发展并将保持高速发展势头。

地方媒体紧扣区域发展 强调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

《羊城晚报》、深圳新闻网等媒体积极报道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开工建设的对广东地区的重要意义。部分媒体指出,广东省高度重视海上风电发展,并将其作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调整能源结构的重要抓手。南鹏岛海上风电项目的开工建设,对于推动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缓解环境保护压力,实现绿色发展,满足阳江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促推动广东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提高风电场近区供电能力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海上风电发展进入快车道。我国最大海上风电项目由核电龙头企业中广核承建,增加了报道亮点。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还造出了我国首个太阳能光热超级工程――德令哈50MW光热示范电站,表明能源企业在“单一产业结构”走向“多元经营”的道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另外,舆论认为海上风电项目开发呈现出由近海到远海,由潜水到深水,由小规模示范到大规模集中开发的特点,已进入规模化、商业化的发展阶段,但是,仍需在降低成本,脱补贴的桎梏,促进科技进步等方面不断努力。可见,海上风电发展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