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龙头煤企加速抢市场 化工企业巴斯夫总部突发爆炸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478

  本期,两大煤企9月销量大增引舆论聚焦,议题聚焦于煤价持续上涨、龙头煤企抢占市场等方面,媒体倾向于认为,扩大产能将对部分煤企产生持续利好;受巴斯夫爆炸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石油化工行业环保压力陡增,化工企业或将面对安全生产严查及相应的舆论压力,财经媒体则关注爆炸对短期内化工产品价格的影响;新能源领域,“核电一哥”郝卫平一审宣判,受贿名单中出现多家央企引发舆论震动,官商利益输送、联结式腐败引起关注。

  

  ① 监测周期:2016.10.17-2016.10.23。②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两大煤企9月销量大增 煤价上涨引龙头煤企加速抢市场

  【事件概述】10月19日晚间,中国神华发布公告称,2016年9月份商品煤产量为2540万吨,同比增长14.4%;煤炭销售量为3620万吨,同比增长15.7%。

  中煤能源发布的公告显示,9月份商品煤产量660万吨,环比增长3.6%。根据目前的煤炭市场制度设计,煤价上行触发分级响应机制时,龙头企业优先获准释放先进产能,并扩大市场份额。

  【舆论观点】针对此轮煤价上涨的原因与影响,主流观点认为,煤炭需求上升是四季度煤价上升的主要因素,释放先进产能将使龙头企业将首先获利。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扩大产能释放了部分煤价短期内的上行阻力,龙头煤企能够通过优先增产与一定的自主定价获得利润空间。有业内分析人士称,去产能遇上保供应,释放先进产能,有利于提高优质企业的利润和市场占有率,持续上涨的煤价是企业获得利润的主要利好因素。

  对于煤价走势,《证券日报》撰文称,四大煤企集体上调长协价,煤炭产能扩大恐难阻煤价持续上涨。文章指出,鉴于目前各环节煤炭库存均处于历史低位,冬季需求旺季即将到来,预计动力煤价格有望继续保持强势。

  【分析研判】本周监测周期内,有关煤企9月销量大增的相关报道在10月20日集中出现,舆论声量达到峰值,引财经媒体和行业媒体聚焦。

  释放先进产能符合市场规律和预期。9月以来,发改委为抑制煤价过快上涨连续召开了5次煤炭会议,启动二级以及一级响应,不断扩大煤炭产能。但应当注意,仅有部分煤企增加产能也说明去产能仍然可控,由于一些周期性原因导致的煤价上涨并不可持续。

  全球最大化工企业巴斯夫总部突发爆炸事故

  【事件概述】德国当地时间10月17日上午11点30分左右,全球最大化工巨头巴斯夫集团总部化学产品基地发生爆炸,爆炸随后引发了火灾。随后,巴斯夫集团发布消息称,此次事故源于一条化工原料运输管道在施工时突然爆炸,管道含有化工行业基础材料乙稀和丙烯,目前已被切断,巴斯夫关闭了爆炸点附近的14个设施,包括两个蒸汽裂解装置。截至10月19日,已确认2人遇难,8人伤势严重,17人受轻伤。。

  据报道,事故对空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暂时还不明显。爆炸发生后,路德维希港部分地区被烟雾和尘霾笼罩。居民被要求关闭门窗,待在家中。北港与莱茵河之间的水域被封锁。

  【舆论观点】爆炸发生后,国内外媒体持续关注,主要议题聚焦爆炸导致的化工产品供应短期趋紧,安全生产、空气污染等议题亦被频繁提及。

  民生证券认为,此次爆炸导致停工概率较大,受此影响相关产品供应短期趋紧,可能出现价格波动;另有业内分析称,巴斯夫的丙烯酸酯生产停车,将导致中国市场现货供给紧张,化工产品价格继续上涨已成定局。

  工控网等多家行业媒体认为,巴斯夫爆炸意味着德国标榜的工业安全遭遇挑战;新华网刊文指出,事故对空气和土壤的污染程度暂时还不明显,但爆炸发生后,路德维希港部分地区被烟雾和尘霾笼罩,官方随后表示尚未有明显证据表明爆炸对公众健康产生危害。

  【分析研判】本监测周期内,有关巴斯夫总部突发爆炸的相关报道在10月19日集中出现,舆论声量达到峰值,财经类媒体和行业媒体关注较多。

  爆炸事故发生后,巴斯夫(中国)有限公司通过官方网站和微博更新现场状态,并发布公司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表达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事故原因的态度。巴斯夫还自事故次日在厂区门口为公众设立了信息中心,这从侧面说明巴斯夫的危情应对能力较强。爆炸导致的停工或很快恢复,对企业产能和市场份额的影响或有限。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安全督察趋严,加之上月万华化学检修期间爆炸事件,石油化工企业可能再次掀起安全大检查,重申“安全第一”的生产理念,只重效益、安全机制不健全的大型企业可能成为严查对象。此外,虽然巴斯夫爆炸污染情况仍待评估,但国内化工行业乃至整个能源行业的环保压力陡增,未来政府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环评机制,加强环保违法惩处力度或成趋势。

  “核电一哥”郝卫平受贿获刑 行贿名单出现多家央企

  【事件概述】“核电一哥”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原司长郝卫平被控受贿1240余万元在一中院受审。北京一中院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郝卫平有期徒刑12年6个月,并处罚金400万元。在行贿郝卫平的企业名单中,包括中国华电、中国华能、中国大唐集团公司等央企。

  【舆论观点】对于郝卫平一审判决的消息,《法制晚报》、《京华时报》等主流舆论对判决结果表示认同,庭审现场郝卫平当庭翻供引发关注,受贿细节引发舆论震动。财新网称,郝卫平喊冤与此前能源局原副局长许永盛翻供类似。《廉政t望》在许永盛、梁波等能源局官员落马时曾刊文指出,翻供可能是落马贪官最后的“救命稻草”。

  新闻网站转载报道聚焦郝卫平受贿名单现多家央企这一事实,电力企业集中出现,被指存在利益输送。舆论认为,联想此前“2亿”贪官元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也曾被指官商勾结,应警惕能源行业官商利益联结形成腐败。

  【分析研判】本周监测周期内,有关郝卫平一审判决的相关报道在10月21日集中出现,舆论声量达到峰值,综合媒体和京属媒体关注较多。

  能源央企承担着国家公共服务的特殊职能,在涉及贪腐的话题上格外敏感。现阶段我国反腐呈高压态势,魏鹏远、郝卫平等的落马必将给涉事的能源企业乃至整个能源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拉低企业的社会认同。官商利益联结式腐败,也将带给能源企业管理层一定的调整周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