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首批员工持股试点年内启动 员工与国企利益将紧密结合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522

  本周央国企热点舆情主要有:首批员工持股试点年内启动、铁腕治理产能过剩多家央企划定僵尸企业清退期限、中煤集团接手*ST新集或拉开煤炭央企重组大幕等。其中,首批员工持股试点年内启动,员工利益与国企利益将紧密结合引发舆论集中关注。

  首批员工持股试点年内启动 员工与国企利益将紧密结合

  据《证券日报》10月26日报道,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对重点群体实施激励计划,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总体增收。《意见》从三方面提出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方式。一是完善对组织任命的国有企业负责人的薪酬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任期激励收入;二是研究制定在国有企业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市场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实行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完善中长期激励机制;三是稳妥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探索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建立激励约束长效机制。

  舆情点评:

  作为国企改革“1+N”配套文件之一,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今年8月份印发的《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将在年内启动实施首批试点,关于激励骨干员工、关键岗位员工等相关规定受到关注。相比之下,此次《意见》发布后,媒体报道重点普遍围绕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励方式,《第一财经日报》刊登《国企高管不能光“限薪” 职业经理人 薪酬市场化》的报道还关注了国企高管“限薪”问题,呼吁建立探索长效激励机制,减少人才的外流。

  在“限薪”之外的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引发讨论,相关话题主要围绕国企负责人薪酬激励制度、职业经理人制度以及进一步细化员工持股规定等内容。业内人士提出,薪酬激励制度对于考核系数上限的规定,不利于更好地激发国企负责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下一步开展国有企业负责人差异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试点的相关细则也将继续吸引舆论关注。

  在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方面,舆论普遍认为,现在的难点集中在现有企业管理人员身份转换和定位的问题,重点是确保职业经理人制度长期有效运行。此外,多数网民观点对员工持股并不看好,有网民提出,员工持股对提高国企管理运行效率作用有限,并呼吁建立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劳动创造动力。同时部分网民对政策落实中可能引发的利益输送等腐败问题表示担忧。

  随着相关细则的制定及实施开展,公益性和垄断性企业在反腐、薪酬分配等方面仍然具有较高的舆论敏感度,而竞争性行业如何提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也将面临较大舆论压力。在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激励、员工创造力,塑造试点改革的示范形象,将继续考验企业应对能力。 

  铁腕治理产能过剩 多家央企划定僵尸企业清退期限

  10月25日,《经济参考报》援引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的表态报道称,“下一步央企要铁腕治理,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大力化解过剩产能,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加快实现市场出清。主动减量,就是要清理退出一批,推动中央企业加快从缺乏竞争优势的领域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退出,加快处置不良资产,降耗止损,减少出血点。”

  多家央企也纷纷设定时间表。中国华能集团表示,2018年年底前,退出煤炭产能914万吨/年,处置僵尸企业16户、特困企业4户,“十三五”期间关停退役647万千瓦煤电机组。保利集团发布计划,坚决执行国家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关停无效矿井,尽快实现战略退出,将用三年时间完成39家僵尸企业的重组整合退出,确保亏损额减少50%以上。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将从源头坚决控制、减少无效和低效投资,从电源侧“去产能”,重点坚决落实煤电“取消一批、缓建一批、缓核一批”政策,推动能源主管部门将南方五省区“十三五”火电装机新增规模控制在4285万千瓦以下,从2020年,全网非化石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50%。武钢集团拟在已经淘汰完落后产能的基础上,主动退出炼铁产能319万吨、炼钢产能442万吨。

  舆情点评:

  国企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治理僵尸企业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媒体报道一方面关注盘活存量话题,对加快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提升中央企业整体功能和运行效率方面预期较高,另一方面聚焦推动中央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整合同质化业务等。

  随着央企改革进程的持续推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聚焦节能环保、生物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战略性领域,打造新公司、新产业、新业态将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有业内人士表示,现在过剩的产能不仅仅是落后产能,还包括结构性无序发展产生的大量先进产能,这些都是目前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于央企而言,在严格执行清退时间表的同时,仍然要注意加强持续改善经营效益、国有资本配置效率等方面的舆论引导,凸显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这一贯穿国企改革的主线。被赋予较高期待的钢铁、煤炭行业还可以在并购重组、优化战略布局等方面提升舆论声量,同时进一步增强对资本市场的正面影响。

  中煤集团接手*ST新集 或拉开煤炭央企重组大幕

  10月14日,证监会发布了对中国煤炭能源集团(以下简称“中煤集团”)要约收购*ST新集的申请反馈意见,要求中煤集团对相关收购信息披露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补充。10月26日,*ST新集发布关于披露《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关于<中国证监会行政许可项目审查一次反馈意见通知书>的回复报告》的公告,对反馈意见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逐项落实,并按照反馈意见要求对所涉及的事项进行了补充说明和解释。

  舆情点评:

  舆论普遍认为,作为煤炭央企改革第一股的*ST新集,如果本次与中煤集团的重组顺利,或将拉开央企煤炭重组的序幕。重组*ST新集被认为将带来“双赢”的局面:中煤集团将借此拥有更多的煤炭资源,而*ST新集也将获得更专业的发展,这符合国资委对于煤炭央企“做强做专”的规划。

  重组*ST新集的案例再次向市场表明,煤炭市场的变化并不会影响中央针对煤炭行业去产能和调结构的决心,煤炭行业的进一步重组和整合还将继续推进。基于国资委近期成立的煤炭资产管理平台公司,煤炭央企去产能的后续进展,以及其他央企并购重组方案都将成为舆论关注焦点。有业内人士提出,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之下,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有望进入系统性阶段。对其他煤炭央企而言,此次重组案例中关于涉煤央企划转煤炭业务、专业化业务升级,以及人员分流、业务转型、同业竞争等解决方案都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