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西北旅游协作区、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16西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及“2016西北地区旅游百强县域排行榜”。报告以更全面的视角深入研究了西北地区全域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宏观结合微观”的模式整体性评估县域旅游竞争力尚属首次。
构建三原则评估体系,全面展示西北地区县域旅游竞争力
西北地区县域旅游竞争力评估体系秉承科学、客观、公正、全面评价的研究态度,在保证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同时,也力争为决策者提供量化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数据模型,成为重要的决策参考依据。因此,评估体系遵循可比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性原则,以多级指标详细地反映出各县域旅游竞争力的贡献。
评估体系由市场竞争表现、旅游发展潜力、县域综合环境三部分构成,涵盖了西北地区县域旅游业的业绩、内部驱动力、资源协调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同时,体系反映了西北地区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也从经济学角度体现了竞争实体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展示了县域旅游的发展潜力。
西北地区旅游发展厚积薄发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旅游行业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并不断优化。旅游业已经成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旅游均成为最具舆论关注度、浓墨重彩的一笔。
西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瑰宝,风景名胜不胜枚举。西北地区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景区已有4处,并且拥有3家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区总量超过200余处,其中包括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等多种资源。西北五省总体旅游人数从2011年的32701万人次增长至2015年的66466万人次,五年间旅游人数的增长速度超过了100%,西北旅游热度显著提升。
县域旅游打造综合产业竞争力 提升旅游品质
目前来看,县域旅游是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区域范围,由职权政府、旅游目的地管委会、旅游事业相关企业、当地民众等共同参与的,以县域旅游的自然人文景观及特色文化为主要依托,以市场供需为导向,以非同质化旅游产品为核心,以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体验为目的,集游玩、住宿、饮食、购物等多种旅游功能为一体的经济系统。
县域旅游的实质仍然是发挥区域协同发展效能,挖掘旅游价值,融合多项产业力量,共同打造有竞争力的大旅游产业。特别是以当前游客需求与心理的变化较快,部分西北地区在保持原生态人文环境的同时,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满足游客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
附:十强旅游明星县(区)及十大旅游潜力县(区)名单和获奖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