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美国名嘴跌下“神坛”各方如何稀释舆情?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491

当地时间4月19日,福克斯新闻台名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节目收视率最高的主持人比尔?奥莱利(Bill O'Reilly)因性骚扰指控被解雇。这场公众人物的性骚扰风波填补了某些信息缺口,登上美国各大媒体头条,成为舆论场的焦点。收集并研究关于各种各样的人物、各行各业以及政府管制、学术研究等领域中的著名失败案例,是巴菲特合伙人、美国投资家查理?芒格投资方略中的“逆向思维”。将“失败”研究作为起点,厘清舆论局面、总结处置办法,亦是舆情案例积累的必经之路。

犯了“典型的错误”

4月初,《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掀起波澜。报道披露,有5名女性指控奥莱利性骚扰并获得了1300万美元的和解费用,这笔钱来自于奥莱利本人及其雇主――福克斯新闻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艾尔斯。1996年,艾尔斯与默多克共同创办了福克斯新闻。2016年7月,艾尔斯被多位女性主播起诉性骚扰,并因此辞职。由此,美国女性在办公环境中遭受羞辱或欺凌的话题再度升温,严峻的现实继续拷问着这个社会的容忍度和耐心。

种族问题就像“一辆不会迟到的列车”,暴露在美国的各色社会现象之中;在此次事件中作为次生舆情,也未缺位。《纽约》杂志4月23日报道《奥莱利已经走了,但福克斯新闻的噩梦仍在继续》,报道称,7名福克斯员工就种族歧视提出诉讼。报道认为,这场舆论危机不会止步于此,20年来福克斯新闻病态的企业文化已根深蒂固,这起事件不仅揭示了法务和人力资源部门的失职,还说明了艾尔斯掌管公司期间种族歧视和性别骚扰程度之深。

“大部分失败都源于少数几个常见或典型的错误”,这回引发舆论声讨狂潮的仍是美国社会的“老毛病”:女性权益和种族歧视。奥莱利以往在节目中的“犀利泼辣”之语如今被翻出,诸如2016年10月其在节目中向多名华人提出具有种族歧视意味的问题,被指带有“残酷的种族歧视”倾向。舆论对公众人物的声讨离不开社会语境,美国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便是目光聚焦之处,然而,针对“老问题”的舆论讨伐充满各种“虎头蛇尾”和蝴蝶效应,目前尚缺乏有力的突破点,恐难深入。

追求“止损”和“可控”

奥莱利主持的节目《奥莱利实情》曾是福克斯公司的“摇钱树”,2014年到2016年间,该节目创造了4.46亿美元的广告收入,“保护他就是保护公司的资产”。而此次风波的后果是,超过50家公司从奥莱利黄金时段的节目中撤出了广告,终止与其合作,使节目难以为继。广告商通过撤资表明自己的立场,其中梅赛德斯―奔驰声明称,鉴于女性在公司业务中重要性,这档节目已经不能为宣传产品提供优质环境。

适逢21世纪福克斯146亿美元收购欧洲付费电视公司Sky一案悬而未决,英国媒体监管机构需要考察福克斯消除不良影响的能力,正如美国《大西洋月刊》所说,“什么价值超过4.46亿美元?146亿美元。”

当个人丑闻扩大到平台,对舆情走势的思考就不再适应“起始、发酵、持续、回落”的曲线模式。切割清晰,稀释舆论,是令舆情走向可控的有效途径。21世纪福克斯公司发表声明称:“在对有关指控进行了认真全面的审议后,本公司和奥莱利同意,奥莱利将不再重返福克斯新闻频道。”

另外,分散舆论火力,翻过“失败的企业文化”这一页也是助攻之举。一名CNN女主播4月23日接受采访时,在回忆福克斯新闻台工作的黑暗面之后,引述默多克的话说,他们真的想了解出了什么问题,公司文化究竟是怎样的。

至于奥莱利个人,他否认自己有过任何不当行为,声明称:“由于完全没有根据的指控,和福克斯分道扬镳,令人极为沮丧。”同时表示,“自豪地开创并领导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新闻节目之一”。目前,其博客已经开通,在个人生活被揭开一角后,如何挽回个人品牌成为当务之急。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