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和自律捍卫学术公信
近日,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集团声明撤回107篇涉及同行评议造假的论文,其全部来自中国,又大多涉及医疗机构。舆论纷纷指责论文作者学术不端,并且担忧医疗水平和医患关系。不过施普林格集团又表示,撤稿是全球性问题,有多种原因,有可能是推荐论文的“第三方机构”造假。
这说明,论文不一定是假的。但无论问题出在哪里,都令人感到有些“丢人”,因为学术研究只要有一个环节造假,就足以使其丧失信用。已经有被撤论文的作者承认购买过代发论文服务,证明“第三方机构”存在灰色产业链。期刊编辑也不可能对所有领域的认识都达到专业学者的高度,只能依靠默认作者诚实。
了解到这些内情后,部分网民转而批评各种考核评价机制僵化,指出学术界唯论文数量论,重数量而轻质量,很多人迫不得已,使发表论文的初衷发生扭曲。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当前的评价机制并没有逼迫学者造假,压力大不是造假的理由。
论文造假最终损害的是学术公信力和人们对知识的尊重。当吸取教训,梳理整套体系。一方面建立更加科学的考评机制,减少学术行政化色彩,另一方面要对“第三方机构”和作者的造假行为加强惩罚力度,督促对底线的坚守。
达成代际理解要靠务实沟通
4月18日,一条“独生女留学嫁老外不归,父母崩溃”的消息登上了热门微博头条,网民争论激烈。
一件小事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首先因为“嫁老外不归”“父母崩溃”这样的表述刺痛人心,容易被理解为女儿不尽赡养义务;也有人说父母养儿防老的观念自私,还有人说双方缺乏沟通。
各方的说法都有道理,尽管立场不同,却都指向在今天如何理解抚养与赡养之间的关系。围绕着这位父亲的担忧――婚姻文化差异,和“老两口无人照顾”,我们看到了老龄化社会、人口流动、观念转型相互碰撞形成的民生痛点。
社会保障要更好推进,给老人更多关怀和信息支持,避免与社会过度脱节。除了政府责任,子女还可以有所作为,忽略责任而妄谈自由固不可取。当然,多数子女不可能对父母养老置之不理。如今人员流动已经打破地域,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受到挑战,很多家庭异地生活确有亲情困扰,这就需要子女用别的方式补充情感慰藉。对长辈来说,要尊重子女是独立个体,靠亲情限制子女选择或适得其反。
长辈生活的年代,没有今天这样多元,用今天的思路看待过去的长辈,有些不公平;同理,长辈也无法理解子女的一些做法。除了少数极端案例外,双方并没有做错什么。当下不少观点从原生家庭角度反思代际关系,这无可厚非,但探讨不宜用力过猛,更不该直接对抗。建立有效沟通,务实地解决问题,才是家庭关系,乃至不同价值观共处的解决之道。
课堂直播触及公共监控边界
近日,某直播平台中出现全国多地学校的课堂和宿舍的直播画面,引起争议。争论焦点在于隐私:不但起不到关心作用,学生在“监控”下可能会进行“自我表演”,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这再次触及公共视频监控的边界。公安部发布的《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可能泄露他人隐私的场所、部位,禁止安装视频图像采集设备;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和非法使用、复制、传播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教室是否属于隐私场所或许有所争议,但学生宿舍当属隐私场所无疑,直播是传播方式的一种。所以学校直播这些画面,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公共监控当然可以有,但对于任何权力,首要的永远是为其厘定边界。学校和家长的担心可以理解,他们至少应当知道的是,一些监控画面意外流出给当事人惹来麻烦,如此公开直播,麻烦难免不会找到自己身上。
(责编:王晓华、朱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