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服务范围 > 舆情监测
涉县网民发帖被拘事件:重视依法治网的严肃性
发布者:广州市中标品牌研究院    浏览次数:458

阅读提示:近日,“网民发帖称医院食堂价高难吃被拘留”事件引发持续关注。社会舆论围绕河北邯郸涉县相关部门的执法标尺提出了诸多质疑。8月20日,舆情热度达到峰值,单日相关微博超过4万条。目前,随着当地警方撤销相应的处罚决定,舆情开始降温。

这起事件起源于8月18日涉县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微观涉县”推送的一则题为《【打击网络谣言】涉县警方破获两起虚构事实、网络传播、扰乱公共秩序案!》的消息。文章提到,涉县某派出所接到一起报警,有人在百度贴吧、微信群传播“涉县新医院餐厅质差、价贵、量少,还是人民的医院吗?”的帖子,对医院工作造成恶劣影响。接警后,该所查明信息发布者张某,在医院就诊期间因觉得饭菜一般,在网上发布了这篇帖子。警方以张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依法处以行政拘留。该文随后被许多网民截图加以传播。有趣的是,网络上流传一篇医院食堂方面的回应(未证实),称上述帖子不假,确实有14元的排骨刀削面,但也有便宜的馒头花卷(5角)、烧饼包子(1元)等。

19日下午,知名博主@中国刘杰在微博发布“涉县网友发帖说医院食堂饭菜价格高,不好吃,也被拘留”引爆话题,被网民转评1.5万条。网民留言踊跃,“这也拘留?不过是吐槽了一下而已啊!”“我以后都不敢发帖说食堂难吃了”等等,质疑声较为密集。社交媒体在进行病毒式传播的同时,也引起了邯郸市公安局的注意。19日晚间,邯郸市公安局通过微博回应称,已责令涉县公安局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本案的“事实、证据和法律适用”进行重新审核。该条微博引起较多网民转发,转评量超过1.5万余条,被舆论解读为“矫正偏差”的积极信号。有网民跟帖表示:“个案不可小视,一定要认真核查,回应期待。”20日,@邯郸公安网络发言人再次发布微博,称原处罚“适用法律不当”,撤销对当事人张某的处罚决定,对办案民警调离执法岗位,责令派出所向当事人赔礼道歉。至此,这起沸沸扬扬的事件才有了一个公众可以接受的处置结果。

这起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议论,与当地部门认定事件性质有着密切关系。有关部门以“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定性而行拘留之事,让外界颇为费解。从最终调查结果来看,即使发帖人张某某曾参与经营县医院旧址食堂,新医院搬迁后,因未中标新食堂经营权而心有不满,通过网络发布了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的信息,但也只是存在一定的“信息偏差”,而很难构成“虚构”以及“扰乱公共秩序”的事实。更为要紧的是,在社会舆论层面,评议餐厅的饮食服务好不好,几乎是人人都该有的“用脚投票”权利,即使评议的言论与实际存在出入,至多算是消费者的权益纠纷范畴,犯不着执法部门“兴师动众”。

在网络空间治理过程中,基层执法者需要厘清网络言论法律的边界。尤其是在牵涉公共民生议题、个体法律权力的具体实践中,稍微不注意很容易落下“限制正常舆论监督”口实,从而引发公共舆情。近年来基层执法中发生的多例偏差案例,也提醒我们重视“依法治网”的严肃性。早些年在整治网络谣言行动中,基层执法中发生了多例类似“张家川初中生发帖案”的事件,以致当时《人民日报》也发表评论:要警惕少数地方的“歪嘴和尚”曲解法律,避免少数执法者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甚至将其作为拒绝舆论监督的手段。关于涉县网民发帖被拘事件,人民网评的文章《给老百姓多一些反映实情的空间》引发诸多共鸣,文章从公共治理方面呼吁,“多开些老百姓可以尽情吐槽的平台,群众的怨气就更容易消解,良性互动可以纾解他们心中的烦与怨,就能降低不良社会性事件的热度,减少情绪性事件的发生。”而这也有助于减轻依法治网实践中的执行成本与舆论压力。

应该说,发挥网络舆论监督作用和打击网络谣言,本来并不矛盾,确定违法的边界最根本的是回归事实、回归法律本身。特别是在开放的网络舆论场中,对一些具体事务对象的评价,确实有失序现象的存在,诸如恶意差评、蓄意攻击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对于这样的情况,需要的是合理引导,避免简单粗暴治网。